龔妙如
摘 要:“提問”源于“學須有疑”。孔子提出“疑,思之始,學之端”,十分強調“疑”是啟迪的紐帶。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提問并在課堂教學的恰當之處運用,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識、鞏固舊知識的手段,還能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讓學生掌握理解和駕馭語言的方法,讓學生對語文教學更有興趣,在教學活動中體現積極性和主動性。
關鍵詞:課堂提問;問題設計;思考性
從教師的角度看,“課堂提問”為化解教學重、難點提供了契機,通過學生解決課堂提問的情況,教師可以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全面性和深度,提問過程也是師生交流的過程,對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也有一定幫助;從教材角度看,課堂提問為學生學習重難點知識提供了切入點。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提問的功能并不局限于一個方面,其對課堂教學的影響是深遠的。
“提問設計”與“滿堂問”是截然不同的,其關鍵在“設計”二字,它強調“提問”的科學性、藝術性,不可信口提問,問答不停,而必須在教材重點、難點和疑點處設計提問,讓課堂提問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一個課堂提問能引發學生對多個知識點進行探究,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目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課堂提問”“設計提問”,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必須抓住課文的重難點,找準問題設計的著眼點
傳統的課堂提問非常注重形式,忽視了問題的內容和質量,也就是設計大量問題,在一問一答中完成教學,看起來效果良好,但學生只是機械地為問題尋找答案,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并未觸動,因此,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是膚淺的。課堂上提的問題,只有圍繞課文的重難點,才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我們分析教材、吃透教材,絕不能停留在一知半解上。除此之外,“課堂提問”還要找準設計問題的著眼點,比如:(1)以作者的寫作目的為著眼點。(2)以課文題目為著眼點。(3)以課文中的重點詞為著眼點。(4)以課文的關鍵處或對比處為著眼點。
例如,我在教《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時,以課文題目為著眼點,設計了以下問題:
(1)從《狼牙山五壯士》這個課題中我們可以知道什么?
(2)為什么不用“戰士”而用“壯士”?
(3)五壯士“壯”在哪里?
用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著眼于全文,圍繞“壯士”,讓學生暢所欲言,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壯士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接受上級下發的艱巨任務,為了不成為敵人的俘虜而勇敢地選擇死亡的壯行。學生深刻感受到了狼牙山五壯士的光輝形象。
二、設計的問題要適當、適度、適量
“適當”指的是問題的層次、內容要與文章相符,而“適度”指的是問題難度要符合學生的能力水平,難度太大或者難度太小都不合適,這樣會適得其反;“適量”,是說所提問題的數量要適合。只要做到了這三點,就可以使自己設計的問題不至于陷入淺、玄、碎、雜、亂的圈子里。所以,我們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顧及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問題。例如教《金色的魚鉤》這一課,我設計了適合不同層次學生回答的問題:最易的——“老班長的外貌是怎樣的?”(適宜學困生);較難的——“老班長的外貌為什么這樣?”(中等生);最難的問題是:“透過老班長的外貌,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理由是什么?”(優等生)。
當然,設計的問題并不是越難越有利于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太難,學生努力思考也得不到答案,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因此,我們一定要掌握提問的尺度。
三、設計的問題要新奇、巧妙、有趣,要有思考性
如果設計的問題缺乏趣味性,那么就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接下來的自主探索就無從談起,有趣的問題能讓學生保持高漲的探索熱情。《草船借箭》的末尾有一句話——“周瑜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這一句很容易被我們忽略,認為無關緊要,周瑜說這句話是情理之中。殊不知,這一句話對刻畫周瑜這一人物性格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為此,我設計了這么一個問題:“回顧全文,想一想周瑜是不是真的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所折服?如果不是,為什么?說說你這樣認為的理由”。
問題剛一提出,很多學生都覺得不可思議,既然諸葛亮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得到了十萬支箭,那么周瑜為什么還是不服呢?帶著這個疑問,學生立刻分析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經過小組討論,最終得到結論:課文中很多內容都寫出周瑜嫉妒諸葛亮的聰明才智,這種嫉妒也體現在周瑜對諸葛亮的態度上,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十萬支箭,周瑜說的話仍然是對諸葛亮的嫉妒,心中還是不服諸葛亮。
綜上,問題教學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方法,在語文教學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它打破了傳統教育思想束縛下語文教學“滿堂灌”的狀態,因為問題的設計是以尊重學生、理解學生為基礎,它為開發學生智力、培養能力、活躍課堂氣氛、使師生的雙邊活動臻于和諧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武群堂.關于建構對話式師生關系的哲學思考[J].科技信息,2011(14).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