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燕+蘭繼敏
摘 要:教師精妙的教學語言是課堂的催化劑,課堂教學中要融入美、挖掘美、表達美,讓美震撼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的心靈在語文學習中起舞。
關鍵詞:教學語言;生活體驗;催化劑
前幾天,看到兒子的一篇作文——《讓靈魂在陽光下起舞》,多有詩意又富有哲理。我心一怔,不禁捫心自問,作為語文教師的我是否能讓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這片陽光下起舞?于是,筆尖一動,寫下一時的感受。命題為——《讓心靈在語文樂土中起舞》
——題記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靠什么撬起來呢?我認為,語文教學永遠都離不開一個“美”字。教師必須善于用審美因素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用美撐起語文教學的這一片藍天,讓孩子的心靈在語文學習中起舞。
一、點燃激情,讓課堂之花綻放
1.老師精妙的教學語言是課堂的催化劑
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應當規范、鮮明、生動、有情趣,富有詩意,充滿哲理。充滿感情色彩的教學語言,常常能創造出和諧優美的課堂氣氛。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盡可能多地激勵學生。“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一節成功的課離不開教師成功的評價。記得2006年在上海聆聽了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教的作文教學,至今讓我記憶猶新。課堂上于老師滿懷真誠地激勵學生,贊揚學生,讓孩子們緊張的心情完全得以釋放,心靈在快樂中自由放飛,寫出了一篇篇富有個性的精彩文章,博得了所有聽課老師的熱烈掌聲和嘖嘖稱贊。有一個小男孩站起來說不出話,于老師摸摸他的頭和藹地說:“孩子,別急,我知道你是很棒的,只不過有些緊張罷了。”在于老師的鼓勵下,這個孩子開口說話了,而且用詞準確,于老師馬上表揚他:“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孩子,記住,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訣。”孩子聽了,一節課高興得直舉手。聽完于老師的課,我深有感觸,受益匪淺。回來后,我努力地在自己的教學上實踐,不斷地豐富我的教學語言,盡可能地激勵學生。當孩子表現不好時,我會耐心地給予鼓勵,當孩子有突出表現時,我會真誠地予以贊揚。慢慢地,我驚奇地發現,我的學生開始愛上了我的語文課,他們在課堂上思維活躍,小手如林,敢于各抒己見,為了一個問題甚至爭得面紅耳赤。
2.創設情境,讓美撼動學生的心靈
為了追求這種美,語文教師可以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引進音樂、美術、動漫、影片片段欣賞、小品表演及口技等,使學生在激情洋溢的氣氛中得到美的享受,并全身心地投入課堂學習中。例如,我在教學《可愛的草塘》時,一開課就用多媒體展示草塘的風景,讓學生在欣賞美景中進入課文的學習中。課堂中,引領學生圖文結合,邊讀邊想象,感受草塘如詩如畫般的美,讓學生在欣賞美景中愉悅心情,陶冶情操,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配以音樂《追夢人》,讓學生完全陶醉在美文的學習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輔以相當的表情、手勢、動作、身姿、目光等體態語言,也可以調動學生的情緒,使課堂充滿美的氛圍。在課堂中,老師的一個甜美微笑、一個點頭贊許、一個輕柔撫摸,一個善意眼神,都像一灣碧水,蕩滌孩子的心靈。
二、融入審美,讓文本之美流淌
1.審視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挖掘美
作品中的人物因時代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及民族差異等而成為社會百態的集中反映,有著不可估量的審美價值。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仔細揣摩、感悟作品所體現出的美,讓學生從中得到美的熏陶。
例如,我在教學《搭石》時,主要從砌搭石、眾人走搭石、兩人相對走搭石三幅美圖中表現環境美、人性美、人情美、風俗美。要求:(1)分組選擇一種“美”加以討論,討論后推薦一人發言,其他同學補充。(2)探討文中哪些細節體現出了這些“美”,并加以適當的評析。這樣設計的要求,意在引導學生發掘閃爍其中的“美”,從而幫助他們發現美、欣賞美、感悟美。這樣做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2.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表達美
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父親那深沉而嚴厲的父愛和母親那慈祥的母愛,我先讓學生在文中畫出爸爸或媽媽對作者所說的話、所做的事,然后用父親或母親的口吻脫稿講述,邊說邊聯系自身經歷,用心感受這份言輕情厚,體會“潤物無聲”式父母之愛。這實際上是讓學生帶著自己的體驗、情感先進入文本,再感悟生活。在此基礎上,再把教學內容引向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父母親無時無刻不在默默地呵護著我們,那么,讓你感受最深的有哪些話語或事情?你準備怎樣回報父母的愛?”課后我還讓學生實際行動,為父母做一件你認為最能表達自己愛父母的事。學生完全沉浸在對深沉父母之愛再體驗的氛圍中,動情地宣泄了心中的情感。
在這二十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刻地領悟到: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敞開心扉,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個性地在學習中綻放智慧的花朵,讓他們的心靈在語文學習這一片樂土中起舞。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