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萍
摘 要:高效課堂的本質是讓學生愿意學習、學會學習的同時形成自學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是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礎,如果把學習知識的效率作為高效課堂的最高追求,是一種偽高效。
關鍵詞:“三學”模式;高效課堂;課堂效率
作為一名縣教研員,“下鄉”是我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我不斷成長、提升的主渠道。我縣示范小學“導學—練學—評學”的三學課堂模式,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我們的數學課改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模式,其精華凸顯了高效,在讓學生愿意學習、學會學習的同時形成自學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為學生走向社會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礎。
一、“導學”——課堂模式的主線,“高效”的準繩
“有效的教學活動,應該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新課標中這樣一個理念,現在很多老師也都能朗朗上口,但真正要實踐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示范小學提出的“三學”教學模式中的“導學”環節實現了教為學服務,以“學”導“教”,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誘發了學生創造的靈感,成為整個課堂模式的主線。
現代心理學認為:教學時應設法為學生創設逼真的問題情境,喚起學生思考和創造的欲望,讓學生置身于逼真的問題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品嘗到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知識點,都力求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縱橫交叉,讓學生觸類旁通,教師應成為教材和課程的創造者,而不是消費者。“導學”模式,就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發現新知識,鼓勵學生在突破現成知識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從而達到“高效”。
例如,調研時,我進行了“小數的性質”的教學,我沒有直接出示課本中的例題:“比較0.1 m、0.10 m、0.100 m的大小”,而是設計了這樣的引入:
1.引趣:先在黑板上寫上三個“1”,提問:這三個1相等嗎?學生回答后,接著在第二個1后面添上一個0成為10,在第三個1后面添寫上兩個0,成為100,提問:現在這三個數相等嗎?你能想辦法使它們相等嗎?這樣的提問,立即引起學生的興趣。孩子們進行積極的思維之后,回答:分別添上長度單位“m”“dm”“cm”或“dm”“cm”“mm”就相等了。
2.改寫:引導學生把1 dm、10 cm、100 mm改寫成用“m”作單位的數,得到0.1 m、0.10 m、0.100 m。
3.比較:比較改寫后的實際長度的變化(沒變),得出:
0.1 m=0.10 m=0.100 m
4.觀察:引導學生得出“小數的性質”。
這樣的設計,用“活”了例題,運用已有知識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優化了教學過程,科學地處理了教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充分調到了學生的思維,孩子們嘗到了思維成功的樂趣,這也正是“導學”模式的體現,也是課堂實現“高效”的主線、準繩。
二、“練學”——課堂模式的精華,“高效”的彰顯
“練學”是“導學”的延伸,是學生知識內化與能力提升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更主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通過多層次的設問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這樣,既能有效地鞏固和深化新知識,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了學生獨立探究的能力,提高了思維水平。
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媽媽把一塊月餅平均分成了10塊,小明吃了其中的4塊,小明吃了這塊月餅的幾分之幾?學生回答后,我并沒有止步,而是提出新問題:如果剩下的平均分給爸爸、媽媽吃,每人分別吃這塊月餅的幾分之幾?孩子們得出結果,正享受思維成功快樂的時候,我又進一步提出新問題:三人誰吃得多?如果你是小明,你是自己多吃些呢?還是讓爸爸、媽媽多吃些呢?那么,你認為小明應吃這塊月餅的幾分之幾,就能讓爸爸、媽媽吃得一樣多,又吃得比小明多些呢?
這種練習題的設計,真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一題多練,練出了深度,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聚分思維的能力,分層設計,具有基礎性、開放性、拓展性、探究性,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智力活動。課堂中如果每節課都這樣“練學”,那么,練習題不是“用得不多”,而是“用得不夠”,這也彰顯了“三學”模式中“練學”的“高效”。
三、“評學”——課堂模式的升華,“高效”的回歸
評價是激勵學生發展的“泵”。這一環節是對“導學”與“練學”結果的檢驗。一節課學生學習的如何,“評學”環節可以讓教師心中有數。
如:運用各種評價手段:“我成長我快樂”“闖關大比拼”“爭章臺”“收獲天地”“奪紅旗”“智慧兒童”“攀登高山”等,激勵學生學習。
聽課時發現學生特別喜歡一種“成長樹”的評價機制,在每學期開學初,學生用規格一樣的大白紙畫出各自的樹干,樹干上分別寫上每個學生的名字,這樣每個學生都有了一棵“成長樹”。但是只是有了樹干,樹上還什么也沒有,在“評學”環節中,學生做對2道大題就可以長出一片葉子,夠了3片葉子就可以長出一個“蘋果”。“成長樹”是學生自己的,每個學生都想讓自己的樹長得茂盛,這樣就調動了學生在“評學”環節中做題的積極性,學生積極主動認真地去做題,去長“葉子”和“蘋果”。有的學生,樹上長滿了葉和果,而有的同學樹上只有很少的葉和果,這些同學看到自己的樹光禿禿的,就主動去學、主動去問,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其實,評價不僅僅是為了評價學生,評價教學,也不是簡單地評價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整個“評學”過程中,一方面對學生有個了解,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反饋到教師身上。我們不能沿用傳統的“量化”去評價,而要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思維水平、創新能力、應用能力等方面進行質性評價,在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同時,也促進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三學”模式得以升華,一節課的“高效”在此環節得以“回歸”。
“導學—練學—評學”的三學課堂模式,是數學學科實施的主體性學習模式,模式使教學內容形成了一個縱成線橫成面的網絡化結構,正是這樣一種結構,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我教你學的單向結構,從而決定了這樣的課堂效率是高效的、實在的、收獲的、以人為本的,它是課改浪潮中亮麗的一道風景!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