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大發
摘 要:課外作業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在鞏固學生課堂知識的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然而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學現狀中,很多教師只是將課外作業的布置作為了一種形式,而不注重其實際意義。那么如何進行課外作業的布置才能使課外作業發揮出最大的效果呢?對此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外作業;布置藝術
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輔助手段,尤其是像小學數學這種強調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動腦能力的學科,課外作業更是必不可少。然而很多小學數學教師由于缺乏對數學課外作業目標的設定,使得課外作業成為一種空有其表的形式,對學生能力的發展沒有太大意義。這就導致數學課外作業不但達不到應有的作用效果,反而還打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成為小學生的一項負擔。面對這種尷尬的現狀,我們該如何改進數學課外作業的布置方法,從而使小學生在知識得到鞏固、能力得到發展的同時又能從繁重的作業負擔中解放出來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幾點做法:
一、課外作業形式要具有多樣性
新的《小學數學綱要》中強調,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而要想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教師除了做好課堂教學之外,還必須要重視課外作業的效果。課外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延伸,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對此,教師一定要注重課外作業形式的多樣性、有趣性,從而提高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使其在多樣的課外作業形式中得到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偨Y起來,小學數學課外作業可以有寫、貼、畫、剪等多種形式,只要運用得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如在教學“多位數乘一位數”之前,給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熟背乘法口訣并認真想一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怎樣對乘法口訣進行應用。由于這不是簡單機械的讓學生去做練習題,而是讓學生將其與自己的生活相聯系,因此學生立馬來了興致,在買東西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應用數學思維進行思考。這就發展了學生對數學的實際運用能力,并且帶來了比死記硬背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課外作業布置要體現科學性
減負高效是新課程改革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的一項要求,然而依然有很多教師為了追求所謂的高分而對學生進行題海戰術或是突擊檢查,以至于學生始終處于精神緊繃的狀態,并且由于作業量大而無法保證充足的睡眠,這就會直接導致學生上課的時候容易無精打采,使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數學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能力特點掌握科學的作業布置方法:一般而言,小學一年級不應留家庭作業,小學二、三年級的家庭作業時間不應超過30分鐘,四、五年級的作業時間不應超過45分鐘,六年級的作業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
三、課外作業布置要體現層次性
受到學習環境、學習興趣以及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影響,導致每個學生的能力水平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為學生布置課外作業的時候就不能搞一刀切,而是應體現出作業的層次性。可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層次劃分:
1.作業難度
將課外作業的難度分為難、中、易三個等級。這是由于如果作業過于簡單,則無法滿足學優生對于知識探索的興趣,從而打消他們做作業的積極性,而作業太難,又會使中等生和后進生對作業產生畏難情緒。因此,分層作業有利于各個等級的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都獲得相應的成就感。另外,教師可以對中等生和后進生加以鼓勵,讓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可以嘗試去做更高層級的作業,從而在做作業的過程中得到相應的提高。
2.作業量
教師要將作業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指定必須完成的作業量,并在基礎作業量的基礎上布置一些探索性的學習任務,這部分學習任務由學生自主選擇完成,這就會使作業速度較快、質量較好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更大的發展。
四、作業布置要貼近日常生活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提高數學的運用能力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對此,數學教師在布置數學課外作業的時候要注重加強作業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例如,和爸爸媽媽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可以計算一下付款和找零情況;在家里切水果的時候思考一下怎樣才能按照家庭人數將水果進行等分等等。還可以鼓勵學生多思考一下在生活中還有哪些事情可以通過數學知識來解決。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們不但提高了數學的實際運用能力,同時還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總之,要想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使其各方面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數學教師除了做好課堂教學之外,還一定要積極探索課外作業的科學布置方法,從而使課外作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宋錦霞.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外作業優化策略[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6,13(4):108-109.
[2]王惠標.課外減負,自主增效:淺析小學生數學課外作業設置[J].華夏教師,2014,3(6):66.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