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冰
(南京中華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南京 210012)
[摘 要]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當前高職院校的授課模式已無法滿足人才培養的需求,為了能夠適應時代的發展潮流,高職院校與企業進行合作,尤其是對于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來說尤為重要,在合作的過程中,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還能夠根據企業的需求培養相對應的人才,有利于增強畢業生知識結構和企業崗位的適應度。
[關 鍵 詞] 校企合作;高職服裝專業;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9-0046-01
高職院校的教育以培養管理與服務等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業技術人才為主要培養目標,培養的畢業生能夠逃離企業的用人荒,受到更多企業的喜愛。高職院校服裝專業的教學與企業的需求應該契合,以當前服裝專業發展趨勢和企業人才需求為主,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企業與學生之間的無縫上崗,展現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高職院校的發展潛力。
一、當前高職院校服裝專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服裝設計專業實習的學生和工作的職業人員的調查,發現了以下服裝專業存在的幾個問題:一是在高職院校課程的設置當中,很多學校都是按照“工作目標”為導向的培育機制,對學生進行課程和崗位的對接,但是在實施的過程當中,卻不細化,較為籠統。許多項目和任務都僅僅停留在教學的表面。二是教學方式方法較為單一,不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學目標和要求進行教學,沒有教學創新,讓學生在學習上感到枯燥和乏味。三是教學的課程評價上,并不是針對多方面來進行評價,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成果來進行評價,只重結果,而不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四是在高職老師的分配上,絕大部分老師僅僅是教師,缺少實戰經驗,也沒有服裝設計相關經驗,很難從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教導學生,而企業人員去高職院校交流的人才少,容易導致教學質量的下降。五是學生的喜好大多以興趣為主,喜好服裝設計的學生居多,而缺少對于結構工藝課程的重視,加上如今的學生大多為“90后”,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對一線的生產線和企業的實踐不能持之以恒。
二、高職院校服裝專業結構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措施
高職院校應該依托當地大型的服裝企業為平臺,建成集設計、生產及管理為一體的校園內實訓基地,大規模地進行創新專業課程和教學模式的多層次改革。
(一)由專家參與制定高職院校課程設置
通過企業調研走訪和畢業生調查,與企業專家進行座談,研討當下企業最缺的部分緊急崗位和專業技術性人才,以此來獲得企業今后的培育目標,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在這個基礎上,可以根據職業的不同特征和崗位的不同特性,來確定高職院校的課程學習目標,定位其層次的特點,重組學科性的知識內容,以此來形成以職業能力和素質拓展為主的教育體系。建議專家定期參與高職院校一學年的教學方案設置,對于高校新生增設實踐課程,多到企業進行參觀和學習,讓新生從感官上第一時間了解服裝業的發展。
(二)創新導向性教學模式
通過學生和教師的合作、學校與企業的合作等方式,引入產品的開發,通過現實的項目和案例,形成以教學與工作一體化、教學與工作環境一體化的行動導向為主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學、賽”的方式導向教學模式,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比賽中成長、企業實踐中成熟。
(三)高職服裝專業教師的團隊建設
高校教師應該以素質教育為主,同時需要聘請行業的專家、學者和技術能手為兼職教師,多途徑提升教學的質量。同時要選送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去其他的高職院校培訓,學習先進的文化與技術,不斷地推廣自己高校的成果,主張骨干教師能夠通過企業進行手把手交流,同時在企業進行掛職訓練,充分發揮專業與課程建設的骨干作用。
(四)不斷創新教學模式
高職教學應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通過開放式的教學和示范性的教學等方法,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教學模式,把課堂的地點設置在實踐基地,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讓科研組的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集體備課,同時配套大量生產影像,制作視頻課件,以生動、形象的影像資料,讓學生體會到圖文并茂的樂趣。建立多門不同學科的核心教程,組建教學網絡,實現資源的共享。
(五)引入市場為主的考核評價方式
高職服裝專業的教學應該多角度設置課程的考核方式,既需要客觀的評價又需要主觀的評價,既能夠涉及學生的課程需要和專業技術的培養以及在學習過程當中的學習精神和團隊精神,這可以分為學生的自評、互評和教師的評價,又需要通過企業的專業人士進行專業的培訓。
三、結束語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要不斷創新,要隨時代的潮流不斷變化而更新,要將本區域內的全部服裝店和服裝品牌店進行統一合作,可將人才的培養和服務的管理結合,進一步推動高職服裝專業結構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康井泉,楊海波,劉興春.職業教育集團發展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市大興區為例[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教通訊),2008(10).
[2]李三波.基于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工學結合模式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08(8).
[3]董兆偉,楊朝暉.論高等職業院校的發展模式[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