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玲
(江蘇省武進中等專業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0)
[摘 要] 職業教育中移動技術必不可少。但是,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因此分別從優勢與弊端兩個方面入手,分析了移動技術在職業教育中的使用。
[關 鍵 詞] 移動技術;微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9-0125-01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大數據的網絡時代,在各行各業的各個方面的運行中,網絡技術已經成了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但是,技術的發展腳步在加速,教學中使用的教學技術也隨之而更新。本文分析了移動教學技術在職業微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一、移動教學技術在微職業微教學實踐中應用的優勢
(一)促進課堂轉型
眾所周知,在中國的傳統課堂中,教師的“灌輸式”教學一直延續至今并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究其原因,教師受傳統習慣的影響不愿深入改革,另外教學環境也會有一定的限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有“三次備課”的習慣,其中一次是在課堂中間根據學生的學情而隨時改變自己的教學計劃。在備課時,教學科研運用現在的移動技術變化教學方式。首先,教師可以用PPT的形式放映出來。在職業實踐教學中,教師需要利用不同的影像資料為學生提供模擬的環境。例如,在律師的實踐教學中,教師用移動技術為學生提供模擬的法庭環境,讓學生在有限的條件中接觸相對真實的職業環境,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在相對真實的環境中學生才能感覺到真正的職場氛圍,才能幫助學生在實踐方面成長。
上述文章中提到,教師慣用的“灌輸式”教學,就目前的教學情況而言這是一種不能引起學生思考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的教學方式。依筆者之見,學生之所以在這種課堂上低沉的原因在于這種課堂內容不豐富、形式不新穎。那么,在現在教學課堂中廣泛采用的移動技術正好為傳統課堂的這一缺點提供了改善的方式。首先,教師給學生呈現圖片,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教師所講授的內容,如果是以視頻的方式出現,學生的感觸可能更深。
職業教學中教師可能會給學生呈現具體的案例讓學生進行分析,但是可能會由于教師的感染能力有限,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教師如果能以影像資料的方式來給學生呈現,結果可能截然不同。
(二)為課堂提供新穎的知識和材料
在過去,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是教師的講授,而教師獲取信息的途徑是書本。從事件的發生到事件引起人們的注意,到被刊登,再到教師得到信息,最后到學生從課堂學到,這將會經歷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因此,在職業教學中學生獲得的知識、獲取的信息都不是符合學生當前的就業情景的。但是移動技術的出現,讓這些職業教學難題都迎刃而解了。學生可以接收到最新的消息。每一件事發生的后一秒就會為大眾推送,教師和學生可以及時針對問題的出現、發生以及事件的結果進行討論。當然,對于一些有待處理的結果,教師可組織學生探討解決方式,在事件解決之后針對該問題討論自己的解決方式與大眾的解決方式有何不同。
(三)為培養新時代的學生做基礎
隨著中國的發展,教育事業的發展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此,在教育方面的爭議也很多。很多人認為中小學課程內容不合理,因此,部分家長選擇讓孩子進入一些學習中國古代漢語、理念的機構中去。沒有辜負家長的期望,孩子的文言文倒背如流。在許多人為之驚嘆之時,我們不得不重視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孩子不會用手機,沒見過電腦,雖然他們可以熟讀經書,但是卻是一個與時代脫節的學生。接受職業教學的學生,他們即將步入社會,因此讓他們與這個時代接軌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各種移動設備學生自然而然就能夠學會在移動設備中搜集信息、整理信息。這是學生在工作中的必備技能。因此,在教學中使用移動設備對于培養新時代的學生是非常必要的。
二、移動技術在職業教學中使用的弊端
(一)容易導致教學對移動設備的依賴
雖然“灌輸式”教學遭到了大多人的反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教學中教師的講述不重要。移動技術在教學中使用也被大力提倡,然而移動設備只能作為教學的輔助。但是,由于使用移動技術會使課堂更加便捷,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會大量使用移動技術。因此,移動技術在教學中占據了主要地位而不是輔助教學。這樣就會導致教師的教學能力下降,本可以講解解決的教學問題,教師用移動技術來代替,所以教師的語言組織能力就會逐漸下降,長此以往,教師教學能力就會越來越差。
(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下降
移動技術在教學中使用,最大的便捷之處就是為學生提供最新的信息。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無論何時都給學生使用移動技術展示必然會導致學生討厭課堂。無論是在哪種類型的教學中,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不能照抄照搬。網絡技術發達,教師可以查閱的資料學生同樣可以查到,所以教師照搬網頁必然會導致學生興趣逐漸消失。
參考文獻:
[1]楊屏,李剛,汪新峰.移動技術在高校數字化校園中的應用:移動教學實踐平臺的設計構想[J].辦公自動化,2016(17).
[2]韓瑞婷.遠程教育與移動互聯網絡信息傳播技術的教學實踐生態文化融合[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