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倫
摘要:目的:觀察分析不同年齡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時間特征及預后。方法:將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間在我院治療的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年齡將患者分組,對患者的發病時間特征及預后進行研究,并對評價指標內容進行統計分析比較。結果:中年組的發病時間以6:00~12:00最高,老年前期組以及老年組的發病時間以0:00~6:00最高;中年組的CK(肌酸激酶)顯著高于其他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值P<0.05,有統計學意義;老年組復發率和死亡率顯著高于其他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值P<0.05,均有差異統計學意義。結論: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相關研究可以根據不同時間段的發作比例進行防控,并可根據不同特征進行對癥治療,并根據不同的預后表現加以防范。
關鍵詞:不同年齡段;急性心肌梗死;發病時間;特征;預后
急性心肌梗死是是指因持久而嚴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壞死的急性嚴重疾病,主要引發原因有如過勞、激動、緊張、憤怒等激烈的情緒、暴飲暴食、寒冷刺激、便秘、吸煙和大量飲酒等[1],臨床表現為突然發作劇烈而持久的壓榨性疼痛、不適、發熱及心律失常、呼吸困難、咳嗽、發紺、煩躁等癥狀。若不進行有效救治將導致病情惡化并危及生命[2]。目前對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已經從治療延伸到其它如發作時間、特征等方面,以尋找該疾病的共性而提高救治效果[3],為此我們進行不同年齡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時間特征及預后分析的研究,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間在我院治療的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年齡將患者分組,分組后的基本資料為:中年組(≤59歲):患者45例,男性35例,女性10例,平均年齡為51.8±3.2歲。老年前期組(60~74歲):患者43例,男性34例,女性9例,平均年齡為64.4±3.1歲。老年組(≥75歲):患者40例,男性32例,女性8例,平均年齡為78.4±2.5歲。所有患者經臨床檢查(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血液學檢查、冠狀動脈CT等)均得以確診并采用不同方法進行治療,均治愈出院。三組患者的一般性資料比較差異值P>0.05,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三組患者的發病時間(不同時間段,分為4個時段,即Tl:0:00~6:00,T2:6:00~12:00,T3:12:00~18:00,T4:18:00~24:00)發病特征(以心肌標志物內容為主要指標值)進行統計整理。
1.2.2 對三組患者的預后(復發情況)在患者治愈出院后的1年進行回訪統計。
1.3 評價指標 將發病時間、發病特征、預后情況為評價指標內容。
1.4 統計學方法 將評價指標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當P<0.05時有差異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比較三組患者的發病時間見表1,中年組的發病時間以6:00~12:00最高,老年前期組以及老年組的發病時間以0:00~6:00最高。
2.2 比較三組患者的發病特征(心肌標志物)見表2,可以看到中年組的CK(肌酸激酶)顯著高于其他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值P<0.05,有差異統計學意義。
2.3 比較3組患者的預后見表3,老年組復發率和死亡率顯著高于其他兩組患者,比較差異值P<0.05,均有差異統計學意義。
3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猝死的原因之一,由于病情發展迅速往往得不到及時的有效治療而出現反復現象,已有研究表明我國近年來每年發生例數在50萬以上[4],因此預防治療形勢極為嚴峻,因此及時發現并進行對癥搶救是提高生存率降低致殘率的有效方法,為此我們進行本文內容的研究。
通過研究我們得到不同年齡段患者的發病時間有一定差異性,提示有心梗危險因素的患者需特別注意高危時間段的活動運動等,并因此采取相應的防范準備;而臨床主要特征中中年組的CK值顯著高于其他兩組患者表明中年患者因較為年輕而基礎體質好,以及身體各個器官功能良好,能承受心肌缺血的打擊,繼而表現為良好的預后[5];本文內容的預后結果除復發率外并不能直觀表現急性心肌梗死的直接影響,僅具有相關影響的作用,患者的死亡率還與患者的其它伴發疾病及體質下降等因素有關。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進行本文內容的研究可以獲得相關因素的資料,對及早防控和有效對癥治療以及改善預后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莉莉,高陽,丁建,等.不同性別急性心梗患者的臨床特征及院內治療預后分析[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6,16(7):1299-1302.
[2]宋麗萍,郭云飛,楊靜文,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特征及預后分析[J].北京醫學,2016,38(2):114-117.
[3]周玉芬.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影響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9(1):54-55.
[4]莊美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影響分析[J].醫學信息,2016,29(15):25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