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范光年
摘 要 本文對河北省紙媒、廣播電視臺和網站等9家不同類型媒體科技傳播的狀況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科技報道文章篇數(時段)由高至低的媒體類型依次是專業報、電視、黨政機關報、都市生活報、廣播、網站;在同類型媒體中科技報道的文章篇數和刊播時間呈較高吻合度,但對地域科技報道上有顯著差異;總體刊播科技信息比例偏低;科技文章獲省新聞獎率僅占5.62%。
關鍵詞 媒體;科技;傳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90-0001-02
科技新聞事件作為媒體報道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在市場競爭中媒體傳播不可或缺的主要內容。科技報道的文章篇數和資源整合的運用,直接關系到媒體提供內容的豐富程度。內容豐富則會提升大眾對媒體的認可度。所以,各類媒體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科技新聞的策劃與報道,有的媒體專門成立了報道科技內容的部門,安排專職記者負責科技新聞報道。
據調查,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型媒體,都通過版面、頻道、欄目和窗口等形式,形成了科技傳播的基本框架,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傳播渠道。在新形勢下,如何提升科技傳播力,找到科技報道與用戶關注的結合點,必須要首先了解和掌握不同類型的媒體開展科技傳播的狀況。本文選取5家紙媒(《河北日報》《石家莊日報》《燕趙都市報》《燕趙晚報》和《河北科技報》)、1家廣電媒體(河北廣播電視臺)和2個網站(長城網、河北新聞網)為研究對象,采取發放調查表和網上統計及跟蹤的方法,對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其結果如下。
1 紙媒刊出科技文章的現狀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紙媒在科技報道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動了社會進步。30多年過去了,紙媒在科技報道上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況?我們對黨政機關報《河北日報》《石家莊日報》和都市生活類報《燕趙都市報》《燕趙晚報》4家紙媒2016年10月的科技報道情況進行了跟蹤
調查。
1.1 科技報道在紙媒中的體現
4家紙媒當月累計出版報紙104期,其中刊有科技報道內容的報紙81期,科技報道在紙媒的體現率為77.88%。它們由高至低排序:《石家莊日報》(88.00%)《河北日報》(87.10%)《燕趙晚報》(70.83%)《燕趙都市報》(62.50%)。4家紙媒的科技報道體現率在62.5%以上,其中黨政機關報的科技報道體現率明顯高于都市生活類報。調查發現,紙媒報道省內和國內的重大科技成果和科技活動時,一般放在頭版或新聞版等重要版面。而報道國際科技成果和科技活動則安排在國際版面,或以科普形式放在副刊版面。紙媒報道的科技信息主要來自三條途徑:自采、新聞發布會發布和網上摘取等。
1.2 科技報道在紙媒中的比重
2016年10月為國內外發生重大科技事件較多的月份,如我國“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自主研發的大飛機在珠海航展亮相、全國“雙創”活動周及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進展發布,國際方面主要有諾貝爾獎頒布等。雖然有科技成果和科技活動等多個新聞事件集中發生在10月份,但該月刊出的科技報道篇數在媒體中所占比例仍然較低(表1)。
統計結果顯示,黨政機關報無論在新聞版面還是在其他版面所刊出的科技報道篇數明顯高于都市生活類報,平均高出4.6個百分點。如《河北日報》對我國重大科技成果“神舟十一載人飛船發射成功”這一新聞事件在頭版做了重點報道,還在其他新聞版刊登了相關的科普文章;《石家莊日報》著重報道了本市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取得的成果。相比之下,都市生活類報在報道科技方面顯得弱些。但總體看,4家紙媒刊登科技報道篇數的比例偏低, 刊出的科技報道篇數僅占見報文章總篇數的4.76%。
1.3 地域科技報道在紙媒中的分配
統計發現,黨政機關報對刊登的地域科技報道篇數由高至低依次為省內、國內、國際,刊登國際科技報道篇數的比例相對較低。《河北日報》《石家莊日報》刊登國際科技報道篇數分別僅占刊出科技報道總篇數的4%和4.62%,相反,刊登省內科技報道篇數比例卻高達70%和56.92%。都市生活類報刊登的科技報道中,國內科技報道占第一位,《燕趙都市報》《燕趙晚報》分別占刊出科技報道總篇數的56.6%和63.33%;排在第二位的,《燕趙都市報》是省內科技報道篇數,《燕趙晚報》是國際科技報道篇數。而它們在報道國際科技事件上,《燕趙都市報》占11.32%,《燕趙晚報》則占30%,都明顯高于黨政機關報(如圖1)。
1.4 科技報道在紙媒中的相關性
本研究選取了同城的《河北日報》《石家莊日報》《燕趙都市報》《燕趙晚報》4家紙媒,在統計刊登科技報道篇數中發現,相同類型的報紙在刊出科技報道的時間和篇數上存有較高的吻合度。黨政機關報刊出的科技報道在當月出現了4個峰值,即全國“雙創”活動周、“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重大科技成果項目發布和諾貝爾獎揭曉。都市生活報刊出的科技報道在當月有3個明顯的峰值,一前一后的兩個峰值均為諾貝爾獎揭曉,居中高峰值為“神舟十一號”發射成功。從媒體報道科技事件的相關性揭示出:紙媒科技報道較依賴于發生科技新聞事件,自采和策劃的科技報道較少,這也是媒體報道內容存在同質化的重要原因。刊出的“神舟十一號”和諾貝爾獎文章多為轉發稿,尤其是都市生活類報在這方面表現較為突出。
2 專業紙媒科技報道力度不足
河北省專門傳播科技的報紙,即每周出版3期的《河北科技報》。該報在20世紀80年代,為了適合農村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形勢的需求,把辦報方向和內容界定于面向農業生產、服務農民、傳播農業科技,對其他領域的科技宣傳較少。因此,《河北科技報》對全省層面的科技報道表現出嚴重的缺失,不能完全擔負起科技宣傳陣地、科技戰線喉舌的重任。
對2016年10月的《河北科技報》刊登科技報道的情況進行了統計。該報在新聞版(包括社會新聞版、科技新聞版、綜合新聞版、特別關注版和網絡熱點版)共刊出稿件101篇,其中刊出科技報道12篇,占刊出總篇數的11.88%。比《河北日報》新聞版刊出科技報道比例僅高出0.36個百分點。它作為專業報表現出報道科技力度明顯不足,特別是對科研項目研究進展和取得的科技成果方面報道的文章篇數較少,值得研究改進。
3 廣電媒體科技報道重視不夠
廣播電視由于其自身特點則以固定的頻道和節目播出科技報道。通過對河北廣播電視臺頻道、欄目和節目播出時段的調查,廣播電臺和電視臺均設有科技頻道。廣播電臺設有“科教廣播頻道”,電視臺設有“河北少兒科教頻道”,電視臺農民頻道還開設了“農博士在行動”欄目,相對紙媒刊出科技報道篇數比率較高(表2)。
僅從欄目和播出時段上看,廣播電臺科教廣播節目單中沒有發現科技欄目內容。河北少兒科教頻道設有“寰宇地理”“奇妙星球”兩個普及知識的欄目,共播出時長(含重播)150min,占全天播出時間的10.42%。但時間段安排在首播22:20—24:00,重播為7:30—8:20。而且以教育為主的河北電視臺少兒科教頻道,播出教育內容時長占頻道總播出時間的89.58%。農民頻道開設的“農博士在行動”欄目的首播時間為13:00,播出時長為25min,次日6:35重播,占總播出時長的3.47%。這兩個頻道播出的科技欄目均沒有安排在黃金時間段。
據新華通訊社國際部調查,河北電視臺衛視頻道播出的《河北新聞聯播》節目平均每天刊播的科技新聞不足3條,而其中85%是國際科技新聞。
4 網絡媒體推出科技窗口不明顯
網站以滾動和鏈接式窗口形式播出信息,所以不受傳統媒體版面、時間和傳輸費用等因素的局限,具有傳播信息的廣闊空間和無需付費的傳輸功能,以及用戶的廣泛參與,使網站刊播新聞信息及科普知識涉及領域廣,內容豐富。但從調查的長城網和河北新聞網頁面查找,沒有發現涉及科技的頻道和專題、欄目,難以找到具有明顯標識的科技窗口,可能一些科技內容安排在其他欄目內或滾動窗口中。
5 科技報道獲新聞獎比率偏低
由于各類媒體刊登科技內容的報道篇數較少,獲得河北省新聞獎的機會亦少,在獲獎作品中占比重較低。據對2013—2015年河北省新聞獎統計,科技報道獲獎篇數僅占獲獎總篇數的5.62%,其中,獲得一等獎的消息和通訊體裁中,科技報道所占比率相同,為2.92%;在獲得二等獎和三等獎的科技報道中,消息體裁分別占4.14%和4.39%,高于通訊體裁3.22和2.68個百分點。而科技報道整體看在三個等次中獲獎的比率接近,處于5.06%~6.1%之間。這表明優秀科技報道較少,更深層地反映出記者對科技報道重視不夠,深度報道科技的文章篇數偏少。在所調查的紙媒中均沒有專門設置報道科技內容的專欄,導致媒體刊出科技報道篇數在日常中分配不均,隨意性較大。廣播和電視雖然設置了涉科技的頻道,但播放科技內容偏少,安排的播出時間段也存在“邊緣化”現象;都市生活類報和網站均沒有明顯設置相關版塊和窗口,刊出的科技報道多是摘轉的,自采、制作科技報道節目和內容較少。
此外,采集科技新聞信息的記者較少。在調查的樣本中只有1/3的媒體有負責科技報道的部門,但大多是與教育、文化等領域合設部門,如河北人民廣播電臺的科教頻道、《河北日報》科教新聞部等。一半的媒體有科技記者,一般為1~3名,但專家型記者較少。特別是科技報道在媒體融合上表現欠佳。傳統媒體作為科技傳播內容采寫、制作的主渠道,在按傳統方法完成科技報道后,不能夠主動地按照網絡媒體要求進行二次加工和再創作。而網絡媒體對傳統媒體的稿件更多地是簡單轉載,拿來即用,而在主動進行挖掘拓展和深度報道上不足。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僅為2016年10月跟蹤調查和網上統計得出的結果,可能受時間、樣本群小等因素的限制,存有不全面或偏差的觀點,但新聞媒體科技報道的力度亟需加大。特別是要在如何進一步改進科技報道的方式方法和深入開展媒體融合方面加強研究,以增強用戶的關注度,提升讀者閱讀的興趣,進一步擴大媒體科技傳播的影響力,為更好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