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沫涵
[關鍵詞]醫學生職業道德修養;現狀;對策
一、新時期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意義及現狀
1.醫術乃仁術,醫療工作是性命攸關的工作,醫療工作者的醫療服務質量直接關系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醫務工作者在執業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專業能力、職業品德和職業精神為人民群眾所廣泛關注,人民群眾對醫生的職業道德水平普遍有著更高層次的心理預期和標準要求,因而醫學院校對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是關乎生命安全,關乎大眾民生,關乎社會和諧的重要課題和使命。從全球視角而言,以網絡技術為主的現代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改變著社會形態和發展走向,當前在校大學生大多為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生,在網絡信息環境下出生長大,接受著來自網絡開放信息和多元思想的深刻影響,形成了理想信念和道德觀念多元化趨向的時代特點。醫療領域暴露的醫德問題與學校職業道德教育的背離,給醫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增加了難度。
二、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對策
1.在課堂教學中樹立職業道。樹立醫學生崇高職業道德,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設置,科學規劃教育教學內容,從根本上解決醫學教育“重專業知識教育,輕人文教育”、課程設置結構和比例不合理等問題,在課程體系設置上,要著重處理和解決好,教授專業知識與提升人文素養,培育職業道德的相互關系,從課程結構上首先實現由專業素質教育向綜合素質教育的轉變。通過改革教學方法,發揮情景教學、案例教學的優勢,敢于涉及社會熱點問題,不回避社會難點問題,提高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思想政治教育課和醫學人文課程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愛國熱情,堅定服務病患的理想信念,樹立崇高職業道德。
2.在校園文化中培育職業精神。醫學院校要注重挖掘在學校發展建設的歷史過程中,遺存下來的寶貴精神文化財富,通過對歷史文化的釋義解讀、傳播弘揚和繼承發展形成全校廣大師生員工所向往、認同和自覺遵從的精神文化內涵,從中汲取提升醫學生人文素養和培育職業精神的不竭動力。其次,學校還要通過師德師風、醫德醫風、學風校風的建設,用風清氣正的良好育人環境,培育學生嚴謹求實、誠實守信、勛章踐諾的道德品行。此外,豐富活潑的校園文化活動對職業道德的培養也會起到重要作用,醫學院校要注重學生文化活動的頂層設計,針對提升學生職業道德,創新載體,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活動,讓醫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文化氛圍中提升職業道德。
3.在實踐活動中內化職業理想。在醫學生培養過程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醫療義診、志愿服務、科學普及等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醫學生走到人民群眾中間去、深入社會基層,深刻了解社情民意,深刻了解國情世情。在實踐中不斷增強他們直面困難的勇氣,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認識世界的深度,從中豐富學識,歷練品格,增長才干,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由此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醫學生關愛生命、敬畏生命、救治病人、現身醫學的職業理想,堅定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群眾的信心和決心,將職業理想內化與靈魂深處。
三、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措施
1. 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醫學院校要致力于課程體系的科學設置,通過開設除思想政治教育主干課程以外的醫學倫理學、醫學法學、醫學社會學、醫患溝通、醫學史等醫學人文課程,增強醫學生理想信念和職業道德。這些課程由于考核評價標準等因素在學生心中不如專業課那么受重視,因而要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就要從課前備課、課上講授、課后反饋上全方位下功夫。以哈爾濱醫科大 “四進四信”(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支部、進頭腦,增強廣大師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的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對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信賴)專題教學為例,教師首先通過問卷調查、個別交談等方式,搜集、梳理出大學生對專題輔導課的想法、模糊認識甚至困惑的問題。任課教師在吃透課程內容、精神要求的前提下,把講授內容重點放在了解決信仰的問題,在講授中把講政治和接地氣有機結合,政治性和真理性有機結合,實現宏觀和微觀視角的高度統一,課后老師和學生通過互動交流反饋學習效果。從而增強了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說服力,達到了教學目標收到了極佳的教學效果。
2.樹立先鋒楷模注重精神引領。醫學事業前賢輩出,在挖掘和弘揚先賢精神所蘊含的深刻思想內涵,通過榜樣的感召力量喚醒醫學生職業道德意識,是實現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的有效手段。學校通過新生入學教育、主題班會、黨課團課、報告會、專家講座和交流座談、創設“于維漢基金”、鑄造人物雕像、懸掛畫像等形式大力弘揚伍連德、于維漢精神,讓醫學生在活動的互動參中,校園文化氛圍的耳濡目染中與把伍連德、于維漢精神根植于心靈深處,由此實現醫學生對母校的高度認同感、自豪感、使命感和責任感。通過醫學先賢的精神引領,有利于他們堅定職業理想,深化職業道德意識,這種影響可能會持續醫學生整個職業生涯,由此在內心所自覺形成的職業道德情操和道德準則也是相對穩定的。
3.有效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營造濃郁的人文氣息和具有醫學院校特點的優秀校園文化環境,對醫學生人文精神和職業道德培養極具重要作用。哈爾濱醫科大學注重和諧校園文化建設,注重傳承和弘揚學校建校以來取得的優秀文化成果,建設哈爾濱醫科大學獨有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在教職工中深入開展“三育人”活動,通過各級名師、名醫、先優模的評選,在學校中樹立師德、醫德楷模,通過加強師德師風、醫德醫風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良好情境與氛圍的營造,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忽視學生主體作用、教法陳舊單一、課堂氣氛沉悶、創新思維欠缺等問題。形成充分體現開放、自由、和諧、智慧的課堂文化,通過加強課堂文化建設,營造和諧的教學環境;舉辦以大學生喜聞樂見,融思想性、學術性、藝術性、時代性于一體的學術報告、專題講座、文藝會演等活動,精心打造文化科技活動品牌,擴大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書香校園”等活動的品牌影響力,通過打造校園文化活動精品,營造特色的以文化人環境;搞好校園園林綠化、校園衛生保潔、校園秩序管理和校園人文景觀建設,著重宣傳我校仿古建筑群落的建筑文化品牌,通過加強環境文化建設,營造美麗的校園環境;廣泛宣傳“綠色文明網上行”,開展“我與網絡文明”等豐富多彩的系列活動,進一步提高廣大學生正確用網、文明上網的自覺意識,通過構建綠色校園網絡 營造健康網絡環境,真正實現了以文化人,文化育人。
4.重視職業道德意識在社會實踐中的養成。哈爾濱醫科大學一直以來注重通過醫療幫扶、醫療義診、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學校通過學生社團組織、志愿服務組織等帶領學生深入生產生活一線,把課堂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加深醫學生與人民群眾的深切情,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了解人民群眾的醫療需求,學生把在課堂中學到的醫學知識回報社會,在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增強醫學生的職業價值感、和職業自豪感。長久以來哈爾濱醫科大學的以暑期 “三下鄉”為代表的學生義診活動和各二級學院獨具特色的志愿服務活動已經成為深入龍江百姓心中的品牌活動,使醫學學生在社會活動中提升業務能力,增強職業自信,強化服務精神,由內而發的樹立起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意識。
(編輯/穆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