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榮
摘 要:古詩吟誦在語文教學中再度興起,通過加強學生古詩文吟誦能力,可以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熱愛,更好地品讀中華文學瑰寶。首先分析了吟誦與朗誦、唱歌以及背誦之間的差別,概述了吟誦的規則,然后以長春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為例,討論了古詩文吟誦教學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古詩文吟誦
古詩文的魅力不局限于短小精悍卻內容豐富上,古詩文吟誦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陶冶情操的方式。但是由于種種原因,詩文吟誦在教學過程中被淡化了。在弘揚民族文化背景下,古詩文教育成為語文教學的重點,需要引起廣大語文教學工作者的注意。
一、吟誦與朗誦、唱歌以及背誦之間的差別
首先,吟誦不同于朗誦。朗誦是看著書將文字一一對應地念出來,它強調語言性,不強調音樂性;而吟誦包含語言、語調、聲調、節奏等多重因素,強調音樂性,吟誦是通過曲調來表現詩文不同的感情、意境、審美享受。其次,吟誦不同于唱歌。唱歌講究聲樂技巧和表演,而吟誦可根據不同吟誦者、不同時間、不同地域呈現出不同的吟誦曲調和風格,常見的誦調包括常州調、山東調等。最后,吟誦不同于背誦。背誦是沒有感情、反復熟讀得到的讀書結果,而吟誦是充滿生氣和創新力的讀書方式,需要學生蘊含情感讀出來。吟誦的十條規則是平長仄短、多調回環、依字行腔、文讀系統、腹式呼吸、腔音唱法、搖頭擺身、情通古人、自成曲調、修身養性。
二、小學語文課堂古詩文吟誦的教學方略
1.古詩吟誦的平仄
關于古詩文中的平仄有很多種說法,筆者采用了最簡單好記的說法,即一聲和二聲是平聲,三聲和四聲是仄聲。這樣就可以將吟誦原則中的“平長仄短”翻譯成一聲和二聲讀得長些,三聲和四聲讀得短些。對于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對于漢語拼音中的升降調已經非常熟悉,較為容易掌握這個吟誦規則。例如,在二年級上《村居》中,“草長鶯飛二月天”這一句里面的平聲字是“鶯”“飛”“天”,仄聲字是“草”“長”“二”“月”。根據平聲讀長音和仄聲讀短音的規則來進行誦讀,就可以抑揚頓挫了。
2.古詩吟誦的節奏
古詩吟誦中,吟誦的節奏非常重要。在《曹操與蔡文姬》中,有一個片段是曹操吟誦《觀滄海》,曹操依字行腔,搖頭擺身,飽含激情。他的吟誦感染了很多將士,將士們跟著曹操的節奏操起兵器舞動起來,還會在適當的時候用語氣詞與曹操的吟誦呼應。此正所謂一唱一和。例如,在六年級上《過零丁洋》中,全詩總共八句,頷聯和頸聯對仗非常工整,“山河”與“身世”相對,“風”和“雨”相對,“惶恐灘”和“零丁洋”相對,“說”與“嘆”相對。在吟誦過程中可以充分表現出古詩詞的韻律之美,同時讓學生感受到了對仗這種修辭的魅力。
3.古詩吟誦的情感
古詩內容多是敘事,同時抒發作者的情感。吟誦古詩,能夠通過平仄和節奏更好地體會詩人的心情。在古詩吟誦之前,老師要把古詩詞的內容和寫作背景介紹給學生,還要把古詩表達的情感告知學生。這樣學生能夠帶著感情進行吟誦,從而提高吟誦教學的質量。例如,在一年級下冊《贈汪倫》中,抒發了作者李白對好朋友汪倫為自己送行的感謝之情,透過詩詞能夠感受到李白和汪倫之間的深情厚誼。所以,學生在吟誦的時候要將對朋友的感激之情表達出來。再如,一年級上《畫》這首詩,老師要對詩詞的內容進行解釋。這首詩語言淺顯易懂,老師要帶領學生找到驚奇的感覺,這樣也會讓吟誦更加有趣。
4.故事吟誦的注意事項
第一,古詩文吟誦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調整。低年級學生的吟誦能力要求不要太高,中高年級學生的吟誦能力要達到相關標準。整個小學階段,吟誦教學內容要有一定梯度,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活動。
第二,古詩文吟誦教學在小學階段主要以鼓勵學生模仿為主,盡量避免給學生灌輸大量的理論知識。因為小學生對平仄的概念比較模糊,但是具有很強的機械記憶能力和模仿能力。讓小學生模仿大量的古詩文吟誦作品,學生能夠掌握吟誦要領。在小學高年級可以把吟誦過程總的平長仄短和依字行腔等理論教給學生,由于學生已經有豐富的吟誦經驗,能夠較為容易地理解理論內容。
第三,在吟誦教學中,老師要以鼓勵教育為主。古詩吟誦中涉及的細節比較多,小學生難免在吟誦過程中出現問題。老師要鼓勵學生進行修正,同時告訴學生怎么讀是正確的。老師要盡量避免糾正學生的錯誤后,將學生的錯誤讀法當成反面教材。這樣做一是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二是學生恰恰容易記住反面教材。所以,在吟誦教學中,老師要多多采用鼓勵教育策略。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課堂古詩文吟誦教學要掌握一定的教學技巧,在小學階段主要讓學生熟練掌握吟誦中的平仄和節奏,然后通過大量的模仿練習來提升學生的多調回還和腔音唱法等等。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古詩文吟誦能力,然后收集整理豐富的古詩文吟誦音頻和視頻來供學生模仿,與此同時,老師要通過鼓勵和引導等方式來糾正學生在吟誦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參考文獻:
[1]石燕.淺談對小學生古詩文誦讀的指導[J].教育教學論壇,2016(25)
[2]王林枝.小學生經典古詩文誦讀的策略探究[J].才智,2016(29).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