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明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施行,品德與社會教學改革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傳統“填鴨式”教學的弊端日益暴露。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強調教學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深入研究教材,開發并挖掘生活中的各類資源,使學生能在愉悅的體驗中學習到知識。從新課標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生活化內涵入手,對相關教學策略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生活化教學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應從學生生活入手,注重培養學生良好品德,引導學生逐步形成樂于探究和思考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新課標對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具體要求的分析,并結合學生年齡特點,采取合理的措施開展教學活動,提高品德課程生活化教學水平。
一、新課標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生活化內涵分析
德育主要是為了服務生活,它源于生活,自然也要回歸到生活。就目前小學品德課堂來看,教師單純進行理論灌輸,教學方法單一,沒有尊重學生具體需求及其學習主體地位,加上枯燥的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對品德教學產生一定排斥情緒。而從生活化入手,能夠將知識與生活有機結合,引導學生自由發散思維,對事件進行自我認知,明確自身需求,并在此過程中積極思考,發現并解決問題,逐步將知識內化到自身思維中,引導自身行為舉止。
二、新課標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生活化教學策略
1.發揮教師帶頭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小學時期,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階段,自身優劣勢并存,對教師教學提出了一定挑戰。受到年齡限制,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且缺乏穩定性。同時,學生處于成長期,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但是學生自身可塑性較強,尤其愿意模仿家長、教師身邊人的言行舉止。因此,教師要發揮好自身帶頭作用,為學生樹立榜樣。在日常教育活動中,教師是第一引導人,要特別發揮組織和引導作用,經常使用禮貌用語,使學生能習得這種行為,在生活中表現出來。如在教學、生活中常常使用“打擾了”“謝謝”等禮貌用語,使得學生能加以模仿。
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于學生日后的健康發展。小學時期是人一生中品格形成的關鍵階段。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良好習慣的培養。在生活中,習慣形成并不難,但需要長期堅持。因此,教師要以模仿形象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實踐教學中,要注意控制好學生的日常行為,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深入了解情況后,采取恰當的方式予以引導和糾正,做到事無巨細,逐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明確什么是正確的行為,在生活中能做到適當取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重視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內化知識要求
養成良好的品德是一個長期性過程,教師在具體教學中,要充分了解學生品德狀況,做到因材施教,選擇合理的教學方法,以教學為載體做到適度引導。在教學中要以生活為主,緊緊圍繞生活中的一系列小事,實現對知識的橫向與縱向挖掘,將原本抽象的知識轉變為具體的生活事實,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此基礎上不僅能豐富教學內容,還能降低知識理解難度,促進學生形成正確觀念,從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除此之外,將生活引入教學中,能讓學生感受和體驗到知識無處不在,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更多知識。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積極引入多媒體技術,通過音頻、視頻等多元化教學手段,對學生予以感官層面的刺激,吸引學生注意力,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如在《我愛我家》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庭,介紹家庭,以此體會父母和長輩的艱辛。
3.豐富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經驗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陣地,單純依靠課堂教學遠遠不夠,要實現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使得學生能將知識回歸到實踐中,豐富自身生活經驗。現實教學中,教師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狀態,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并不能領會教師講授知識的真實內涵。究其根本,是教學違背生活化原則的原因所致。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豐富實踐活動,根據教學內容組織學生深入社會,與他人接觸和交流,在實踐中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有效性。
根據上文所述,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更好地生活,對此教學生活化是小學品德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依舊堅持傳統教學模式,存在教學方法單一、內容抽象等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堅持“生活即教育”理念,尋求學生與生活的契合點,將課堂延伸到課外,透過生活中的小事學習知識,同時教師還要做好榜樣,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激活小學品德課程,賦予教學更多活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何秀梅.新課程背景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生活化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8):78.
[2]孫曉靜.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抓好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J].學周刊,2016(21):127-128.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