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建平
摘 要:小學作為我國義務教育中最基礎的階段,對學生們的行為習慣、思想品德的養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們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和自身的綜合素質是進行其他活動的重要前提,也是學生們健康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礎。所以現階段的小學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教師要格外關注小學生們“行為習慣”的養成,從最基礎的教育開始,指導學生們在生活實踐中、學習實踐中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們“堅持”的品質,從而為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
“小學生的行為習慣”主要指的是學生們在長時段的學習、生活實踐當中逐漸發展形成的不需要外界監督的、自己自主形成的一種自動化的行為發展趨向。而小學生們的行為習慣分為兩個不同的層次,即好的行為習慣和惡劣的行為習慣。現在我國小學教育對學生們的基本要求是使學生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因為在小學教育階段,學生們的個性化心理還沒有完全發展,教師的教育指導對學生們思想和行為塑造作用還比較強,所以教師要抓好小學教育的重要階段,使學生們形成穩定的、良好的、規律性的行為習慣,培養學生們“堅毅”的品質。在本文中,我要分析三種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希望為小學生們的健康發展做好鋪墊。
一、教師要樹立“榜樣”的作用
在整個小學學習階段,由于學生們還沒有過多地接觸社會,思想、行為的可塑性還是比較強,模仿能力也比較高。他們在學校往往以教師的行為和思想為主導,教師的各方面能力和整體素質對學生們的行為習慣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們樹立榜樣,從而逐漸規范學生們的行為。
要想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首先,教師作為“道德模范”的代表,在與學生們相處的過程中(生活或者學習),要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從而給學生們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典范,用教師的行為去影響學生們的行為。其次,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要樹立恰當的教育模式,即針對學生們的錯誤,不要一味地進行批評,從“批評”的反面“表揚”出發。如當學生們犯錯誤的時候,教師要說“班里面的小紅同學不僅在學習中遵守班級的規章制度,而且經常幫助有困難的學生,在上次的期末考試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大家應該向小紅同學學習”,這種教育模式會極大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欲望,也使得學生們更加注意自己的一切行為習慣,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學習活動”中養成習慣
學生們在學校中所學習的一切內容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們養成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多指導小學生開展一些“社會性、集體性、學習性、啟發性”的活動,從而引導學生們在這些基礎性的活動中學會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自己感悟出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模式。
在開展集體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們往往能夠學習到更多的知識。首先,學校領導要引進一些教育專家和社會上的公益模范給學生們開展教育指導性的講座,從而使學生們明白最基礎的生活和學習常識,如“小學生行為準則;尊重交通規則;生活中要禮貌待人、幫助有困難的人;遵守法律法規”等,從而對學生們的思想和行為形成啟發。其次,教師要組織學生們進行一些思想教育、行為指導的集體活動,如“少先隊員先鋒隊活動、走進福利院、文化知識宣傳活動、優秀班集體建設活動”等,從而指導學生們在組織、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感受到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作用,提升學生們的行為習慣認知能力。
三、在多方教育中養成行為習慣
在小學生們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中,學校的宣傳、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固然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我們還不能忽視家庭教育在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學校要定期召開相應的“家長會”,從而提供一個教師和家長交流的平臺,使家長配合學校的培養計劃,從而給學生們提供更多的機會,促進學生們健康發展。
為了促進小學生們各項行為習慣的養成,學校和教師要積極與學生家長取得聯系,并在一系列活動組織的過程中提升學生家長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重視度,從而在多方教育中培養學生們的行為習慣。首先,學校要給每個學生建立一個行為習慣養成的電子檔案,并及時對學生們的行為習慣進行記錄,也要把整體狀況反饋給學生的家長,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給每個學生制訂具體的培養方案,也給家長的教育提供相應的建議。其次,學校要定期召開家長會,在家長會上使每個家長了解自己孩子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狀況,從而給家長傳輸一些“素質教育中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指導策略,使家長真正關注自己孩子的行為習慣,從根本上取得家長的支持,從而逐漸改善學生們的行為習慣,樹立良好的生活品質。
為了從根本上改善小學生的行為習慣,教師要不斷樹立榜樣,組織學生們進行行為指導性的活動,并取得家長的支持,從而在不斷堅持的過程中使學生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鄭靈霞.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策略性思考[J].文教資料,2013(3).
[2]秦桂良.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2014(6).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