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學明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需要回歸生活,實現課堂教學的新突破。內容試圖從啟發誘導,發現生活;創設情境,理解生活;活動參與,體驗生活;課外延伸,拓展生活的教學策略出發,嘗試構建基于生活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基于生活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指導意見(試行)》指出:“思想政治課程涉及社會生活中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法律、道德等領域,它們都來自于真實的生活,課程實施也應該回歸生活,加強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思考與體驗,在實踐的矛盾中探究、感悟和內化。”綜觀當前中學政治課堂教學,教師往往都是“照本宣科”地理論說教,強調理論觀點的灌輸和死記硬背,忽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理解、體驗和感悟,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因而,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傳統思想政治課堂教學,重新構建基于生活的課堂教學。
一、基于生活的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和根本目的
“基于生活、發現生活、理解生活”是構建基于生活的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基于生活”是要將教學的立足點放在學生可親可感的現實生活上。“發現生活”主要強調的是在日常的教學中,通過啟發誘導,引導學生發現生活,將教材的知識融入現實生活之中。“理解生活”就是在教學中,通過師生雙方的努力,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生活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并使之升華為學生自覺的追求。
二、基于生活的課堂教學策略
1.啟發誘導,發現生活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師可選取生活場景,營造課堂氛圍,抓住學生“心憤憤,口悱悱”的適當時機,提出問題,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熱情和求知欲,啟發學生聯想、分析、歸納,誘導學生的情感和審美情趣。
在《生活與哲學》前言的教學中,我嘗試了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一句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廣告詞 “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尺度把握人生”來啟發誘導學生。眾所周知,站在不同的高度,其視野肯定是不一樣的;從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或一個人,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和認識;人生,是門藝術,最講究的是對度的把握,其實做任何事情都一樣,只要把握好尺度,才能在社會中更好地生活。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生發現抽象的哲學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哲學就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他們的生活經驗,使他們的思維泛起漣漪,從而拉開了教學的帷幕。
2.課外延伸,拓展生活
教育是為學生的未來、為學生未來的生活做準備的,“給生活以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這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對他所創立的“生活教育”的理解。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將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進一步拓展生活,從中汲取生活養料,從正在發生的、真實的生活實際中檢驗和豐富所學知識,從而構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比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而解決民生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著力點,為貫徹黨中央精神,國務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自古讀書需交費,而今上學不花鈔”,道出了人們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免收學雜費的欣慰;“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從前”,曾是農民看病貴的真實寫照,而今形成的農村初級醫療保障制度使農民健康有了“保護傘”。“關注民生之本,心系百姓利益”,譜寫了一首民心歌、和諧曲。針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時政熱點,要求學生根據四個必修模塊的相關知識,開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要‘共享也需要‘共建”為主題的研究性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現實環境,讓學生走出課堂,置身于廣闊的大自然和豐富的社會生活中,通過調查、訪問、考證、文獻研究、上網、參觀、實驗、采訪、義務活動、公益服務等活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動手與動腦相結合來獲得體驗。
因此,我們的課堂教育,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學生將來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為了學生將來更好地生活。課堂教學中傳授的知識,能否內化為學生的覺悟、外化為學生的行為,關鍵是讓學生深入生活實際。
總之,生活世界是教育世界的根基與源泉,教育的意義最終要回歸到生活世界。學生的生活世界是直觀具體、豐富多彩的,學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到發現、得到感悟,得到鍛煉。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走進生活,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理解生活、體驗生活和拓展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新課程的實施給了我們政治教師更多的思考,經濟、政治、文化、哲學一旦回歸到生活中,就會顯示出鮮活的生命力,也只有回歸生活,才能顯示它們的價值。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的教學中,關注學生、關注生活應成為課程實施的基礎性策略。
參考文獻:
徐貴權.走進高中新課改政治教師讀本[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