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瑛
【摘 要】預科是大學一門基礎的課程,同樣也是大學之前的預備教育,因為大學是五湖四海的學生齊聚一堂的地方,所以對于語言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環節,對于我國少數民族來說,漢語就是預科的必修課,如果預科內包括語文在內任何一科不及格,都是不被允許進入到內地的各所高校,所以文章提出針對少數民族特點進行預科漢語俗語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少數民族;預科漢語俗語;教學策略
學好漢語是少數民族至關重要的一課,而預科漢語教學是少數民族能夠步入國內各大高校的關鍵之一,漢語中的俗語教學是教學中的難點,因為俗語在我國擁有著久遠的歷史,其內容包含了俚語、諺語以及經常被使用的成語三大部分,通常都是由群眾的口頭創作,然后被廣泛流傳,所以文章根據少數民族的特點提出預科漢語俗語的教學策略。
一、從淺及深,進行側重教學
俗語一般表現為字義相同和實義引申兩種(如圖一和圖二所示),但是在難度上有所不同,所以針對不同的少數民族學生,需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教學,字義相同的俗語教學可以針對那些中級的少數民族學生進行教學,例如“比登天都難”意思就是指某一件事情做起來比登天都要難,形容事情的難易程度;再如“敢怒不敢言”指的就是一個人心中有非常大的憤怒,但是卻不敢向人吐露等,這類的一些俗語就可以從字義上進行了解,非常適合剛接觸俗語的少數民族,因為本身的難度不是很大。之后,隨著教學的深入,可以引進實義引申的俗語教學,比方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其實就是比喻無論對方是用的審美手段,但是總會有相應的應對之法;再如“病急亂投醫”表面意思是病情嚴重,心急的到處亂請醫生,引申的含義是事情到了緊急時候,到處亂求人或想辦法等,這一類的俗語就需要在少數民族學生進行到高級階段的時候來講,這樣一來,從淺及深的進行教學,學生不僅能夠吸收到俗語教學的意義,而且最后還會靈活運用。
二、通過情境設定進行引導
俗語是來源于生活中的,所以在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情境進行教學,因為在教學過程中引進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感覺到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后感受俗語本身的特點,在心理上承認俗語的地位,積極的投入到俗語學習中。另外,本身我國的俗語就是來源于生活的,所以通過情境設定的方式進行引導教學,可以方便學生對俗語進行了解,比方說,在設定婚姻生活的情境時,教師可以引進婚姻相關的俗語進行教學,例如“少年夫妻老來伴”、“好姻緣棍棒打不散”、“床頭打架,床尾合”、“只要情投意合,清水無糖也甜”等類似的俗語進行教學,另外還有一些相關的教學課文中的故事情節,也能引出相應的一些俗語教學,例如在《好人難當》一課文中(如圖三所示),教師可以根據課文中的內容,本來好心幫別人辦事,但是卻辦砸了,導致被很多人批評的例子進行教學,從而引出“吃力不討好”這樣的俗語,并引申出道德方面的問題。類似的情境設定,都可以使少數民族的學生能更快的了解俗語,利于學生對俗語的理解,從而引申更深的教學。
三、引進文化知識進行引導教學
俗語自古以來就存在于生活中,很多的俗語其實都是通過一些典故引來,比方說最熟知的“說曹操,曹操到”,其實就是三國演義中的第十四回中的“曹孟德移駕幸許都”中,,漢獻帝宣曹操入朝護駕的時候,正好在剛到洛陽城外時碰到了來犯的大軍,所以固有“說曹操,曹操到”的俗語流傳,所以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引進文化內容進行教學。再者,之所以引進文化知識進行講解,因為很多的俗語單從字面意思以及實際意思進行了解,并不是很全面,甚至會產生很大的歧義,比方說“既生瑜,何生亮”的俗語,是三國演義中在周瑜逝世之時所說,在對這種俗語進行講解之時,如果只是單獨的講解其中的瑜和亮指的是何人,學生只會非常的盲目,并無法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含義,這時教師就需要引進典故進行講解,了解該屬于真正的含義,提高俗語教學的嚴謹性和全面性,提高教學的效率。
四、重視俗語中的偏誤
很多俗語流傳的時間越來越久,導致很多的俗語慢慢的已經變的有誤差,很多時候一字之差就會改變整個俗語的意思,例如在現如今有一句俗語說的是“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在這個俗語中其實有一個詞是錯誤的,被長時間誤傳導致的,試想一下,如果真的是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是不是有點太殘忍了,所以其中的“孩子”其實就是“鞋子”誤傳,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對這些誤傳加以重視,這樣才能提高教學質量。
結束語
總而言之,俗語是預科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教師需要對其加以重視,并且運用以上的方法,對少數民族的學生進行有效的教學,提高學生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薛文霞.維吾爾族學生漢語學習偏誤分析及對策研究[D].伊犁師范學院,2016
[2]納玉蘭.少數民族漢語口語教學策略探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5:55-56
[3]陳睿.基于少數民族預科漢語教學的現代漢語話語標記研究[D].吉林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