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等之智,研究之智,成果之智,運用之智”,研究我語文課堂之智。大家好,我是進盛實驗中學校初中部教導主任王洪。
今天,我以語文七上《皇帝的新裝》例說進盛實驗中學校“智美課堂”“三案合一”研究型教學模式。我就語文課堂的備課、上課、反思三個方面,從學校理念角度,詳細解說我校“知識案、學案、導案”“三案合一”研究型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落實,希望我的解說有助于各位領導老師對我校的引領和幫助。
《皇帝的新裝》是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話名篇。選自2016年教育部審定人民教育出版社第1版第1次印刷出版,位于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文章。
“智”之課堂
一、“平等之智”
專家說,你把學生當石頭還是當種子,決定了你教育的態度。“智美”課堂的第一理念,“平等之智”詮釋了我校師生平等,共同成長為有核心素養的人的愿望。基于這樣的心理起點,我們在課前、課中、課后與學生、與教材、與自己平等對話,以實現共同的
目的。
三案之間我們是用這樣的句子聯系在一起的:
生得到指引,獲得學習某種知識的方法、思路等,感受到了思想。
二、“研究之智”
我們研究“知識案”,先看我的運用課。按論文寫作的思路在課堂構建一個嚴謹的知識網格。如我的《皇帝的新裝》一文,起始環節,我們從了解童話開始;承接環節,用舉例的形式,讓孩子們閱讀《皇帝的新衣》后體味童話“夸張和想象”的特征;轉換環節,針對文章中的精彩情節,老師范講提煉;歸結環節,指引學生在知識、方法、感恩三個方面做課堂小結;反思環節,教師從教材、生、師三個方面反思。
我們研究“學案”。第一環節,學一種新的文本,知道了概念,如何到現實生活中去找實例,從生活中來尋找知識的土壤。我們一直堅信,有生活基礎的學習更能植根大地;第二環節,知道如何從文字中體味童話的特點;第三環節,跟著老師學習如何通過朗讀品味童話語言的特點,注意聽老師的點評,總結自己在上一個環節中的優點和不足;第四環節,抓住自己的收獲,從知識、方法感恩本節課中給自己最大收獲的人或者句子;第五環節,反思
提升。
我們研究“導案”。老師在進行導案的研究上,就需要多幾步了。
1.關注班級小組建設的成熟度。班級小組建設已經成熟,有沒有需要根據自己的學科特點進行微調。
2.關注自己運用學法、導法的熟練度。這里我想談談起點課,“三案合一”研究型導學案其實很接地氣,如果是課改起步,在個人教學和校級模之間找不到契合點的時候,就可以通過起點課梳理自己的教學,不嫌棄自己曾經的教育經驗,那定是自己進行新的研究時最堅實的智慧來源。這樣的梳理,老師用第三者的身份研究自己教學中的知識、學、導三者的內容關系運用等,有經驗,有理論,有高度,研究所得定是不少。
3.關注這節課知識前有基礎沒?之后如何鞏固落實?學習中需要為學生搭什么樣的思維梯子?
要做這樣一個把知識落實的課時案,就必須思考本節課的知識、學、導重點是什么,要有一個整體的思量與落實。《皇帝的新裝》我做成運用課,是因為我的學生在現代文學習中,小組合作勾畫句子,分類整合,圈出關鍵詞分析,小組展示已經基本成形。所以在承接階段直接讓學生默讀后說自己的研究發現。但是學生畢竟還沒有形成嚴密的學習思維,所以在轉接階段,我利用《皇帝的新裝》中最精彩的游街環節,利用范講的形式,立足于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的系列句子,用教師的范講范讀逐一規范學生在勾畫句子時分類的思想,分析句子時的思維,以及在學生的努力嘗試之后,再次指導朗讀。
三、成果之智
成果意識貫穿課堂。第一個環節,一個小成果,知道怎么把概念和現實相結合。第二環節,學會勾關鍵句子,分類、分析,然后嘗試朗讀,學會展示自己的思想過程。第三環節,學會從別人的學習中提升自己,擴大朗讀成果。第四環節,收獲學習、方法和感動。
四、運用之智
小的運用就是在老師示范講解的時候,學習品讀語言的思
維,在下一次同類知識的學習中進行遷移運用。
大的運用就是有學習語言文字的能力、思維,獲得語言文字的熏陶。
“美”之課堂
“智美”課堂中,如果“智”課堂是在引領我們如何從深度和廣度做出“智”之課堂的話,“美”課堂的“靜心之美、語言之美、思維之美、成人之美”則是從心境、課堂的品質、人的提升上來引領我們做溫暖的“美”之課堂。
知識需要靜下來細細地表達;我們的學科課堂必須要有學科的語言特色,就像我們的語文,就要用語文味的語言上課,形成我們語文的思維,有助于學生的成功。
備課的時候,我們也許看到的更多的是學法和導法的具體指導,可是在語文課堂上,我們卻要求讓我們的“語文”有語文味。文字、句子、語段甚至朗讀時都需要有語文味,也可以是說屬于我們語文的美好,這就是學科語言的美。
參考文獻:
[1]賀維.跳出藩籬,重讀安徒生[J].長城,2014(2).
[2]寧鴻彬.皇帝的新裝教學實錄(上)[J].中學語文教學,1997(5).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