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鋼
摘 要:好的體育課堂,應該創設技術技能與人文精神深情“握手”的雙軌道:不僅僅是整齊劃一,也是分層教學;不僅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養;不僅僅是理論灌輸,也是情境育人,以此打造搖曳生姿的情境課堂、人文課堂和創意課堂,并讓孩子們的身心受到多方面的鍛造和滋養。
關鍵詞:理念;教學;氣氛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指出,學生核心素養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1]。體育作為一門基礎性、實踐性、健身性、綜合性的課程,在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引領學生在豐富多彩體育世界中,通過一種“新的期待”及應有的“突圍”,來一點一滴挖掘學生的核心素養呢?
一、不僅僅是整齊劃一,也是分層教學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應高度重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區別對待、因材施教。”的確,每一朵花兒都有不同的花期,每一個孩子也有自己發展與成長的“花期”。作為教師,不是催趕著每一個學生整齊劃一地掌握體育技能技法,而是高度重視個體差異,制訂出適合于個體生命發展的“菜單”,讓每一個生命個體都能動態發展、自由舒展、多元發展。
例如,在籃球教學中,籃球基礎較差的學生,應該主要在運球、投籃、傳球、技術組合和實際運用方面加大訓練力度;有一定籃球基本功的學生,應該在戰術配合方面加大訓練力度,由局部配合到整體配合螺旋上升;籃球技術很好的學生,則應該在灌籃、花樣籃球和創新戰術方面加大訓練力度,以此在運球、投籃、傳球、技術組合和實際運用方面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
面對那些技術技能較差以及自卑、“我不敢”的學生,是“趕鴨子上架”,還是降低坡度讓孩子們自主選擇體育運動的難易度?無疑,只有后者才是稱道的。除了“跟著走”,[2]也要“自己走”,分層訓練,因材施教,應該成為初中體育教師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必須堅守的底線之一。
二、不僅僅是技能技法,也是人文滋養
新出臺的學生核心素養特別“責任擔當”,而這恰恰是體育教學應該擔負的教學目的之一。的確,不論技術技能多么純熟,但學生沒有責任擔當,那么,教育就是失敗的;孩子們都在體力或技術上一爭高低,卻絲毫不見“責任、利他、勇氣、團結”等人文滋養,那么,這樣的體育課堂也必將是蒼白的、脆弱的、得不償失的,其結果只能是“其勃也速、其滅也疾”。
仍然以初中籃球教學為例,在發展學生的運球、躲避、速度、彈跳等身體素質的基礎上,應在人文層面的語境下,發展學生“責任擔當”“團結合作”“勇氣與責任”等精神層面的素養。即使輸了,也不會撂挑子,不會嫉妒怨恨,不會灰心喪氣。相反,學生在籃球運動或比賽中,意識到助攻的重要性,意識到團結的意義,意識到尊嚴和不放棄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有一種說法:“籃球的魅力根源于兩個方面——投籃和助攻”。竊以為,當每一個學生都意識到“助攻”的意義時,運動場上必將充溢著濃濃的人文生態。長期浸泡在這樣的“生態”中,師生必將共同吻醒真正的體育精神,在體育的萬花園中收獲沉甸甸的芬芳與馥郁。
三、不僅僅是理論灌輸,也是情境育人
對于成長中的初中生而言,僅僅通過理論上的單項灌輸是不夠的,僅僅通過機械的傳輸無法長久地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只有創設新穎活潑的情境化課堂生態,以情激趣、以境引人、以情取勝,才是打造高效課堂的一劑良方,正所謂:“入境始于親。”
比如,在執教單手肩上投籃一課時,一些學生反復投籃之后總是投不進去,疲倦感襲來,積極性受挫。此時此刻,教師應該按下“暫停鍵”,轉而進行情境設置:“同學們,接下來我們一起玩一個游戲好不好?”這一消息立即點燃了孩子們的興趣之火,一掃之前單調沉默的氣氛。于是該教師宣布游戲規則:“我畫一個圓圈,現在大家為四人一組站在圈內,規則是不論做什么動作,大家都不能走出圈外,籃球也不能出圈,現在大家可以用單手肩上投籃的動作將籃球投給小組內的任意一名學生。”這樣的游戲基于“單手投籃”這個基礎性技術的訓練,但通過情境設置讓學生學得有滋有味,在游戲中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師生何樂而不為呢?
不僅僅是單手投籃的訓練可以“以情取勝”,其他籃球活動中均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來吸引學生、滋養學生、成就學生。比如可以創設故事情境,講一講籃球名人的故事,以此多方面擴展學生視域,提高運動興趣,以此打造搖曳生姿的情境課堂、人文課堂和創意課堂,并讓孩子們的身心受到多方面的鍛造和滋養。
好的體育課堂,不僅僅是單軌道。盡管體育有時更多的是肢體語言,是軀體跟軀體的對抗、搶奪、限制,但體育教學仍然可以是人文的,可以是詩意的,可以是溫潤的,可以是溫情的。引領孩子們走在技術技能與人文精神深情“握手”的雙軌道上,體育及體育世界必將“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參考文獻:
[1]趙婀娜,趙婷玉.《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N].人民日報,2016-09-14.
[2]唐漢為.中小學德育:除了“跟著走”,也要“自己走”[J].中小學德育,2015(9):1.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