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燕++曾鋒
摘 要:新課程背景下課堂如何有效構建是教師應思考的問題,研究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出了四步互動教學模式。四步互動教學模式是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下創設的,它包括四個相互銜接的步驟,這一模式是課堂教學實踐基礎上的創新,是課堂教學領域的大膽探索,它的創設為廣大教師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提供了參照模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課堂教學;四步互動;教學模式
新的世紀,知識經濟將主導全球,知識爆炸正沖擊教育,社會各界十分關注人才培養,一場全國性的教育改革正全面推進。人們的教育教學理念正悄悄地發生變化,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已初步形成,“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學應從教學生學轉移到教學生自己學”“教學評價應由終結評價向過程評價轉變”“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及“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等。然而,在現實教學工作中,依然存在著新舊教育目標、知識結構、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而當代教師在教學中究竟應該“怎么教、教什么”等問題不容回避,必須面對、思考、選擇!為此,我們就新課程背景下課堂如何有效構建問題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四步互動教學模式”。
什么是四步互動教學模式?我們給其下了這樣一個定義:四步互動教學模式是一種將課堂教學分為四個相互銜接的步驟,各個步驟中都以師生互動為基本特征,堅持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的教學指導思想,重視教學中的情感因素,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充分發揮課堂練習和矯正評析作用的課堂教學組織模式。
四步互動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領域的大膽探索,它的創設為廣大教師落實新課程教學理念提供了參照模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四步互動教學模式有其獨特的教學程序,具體如下:
第一步,教師巧妙導入,學生急切參與
上課有導語,這就像戲曲中有“引子”,影劇中有“序幕”。具體地說,教師走進課堂便巧妙地運用充滿激情、富有情趣、引起懸念、充斥矛盾、前后聯系的語言導入新課,從而起到醞釀情緒、激發興趣、引發沖動、集中注意、明確目標、提示內容、教授方法、激起學生急切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等的作用。
第二步,學生自學探討,教師督學查疑
讓學生看書學習、動手操作、分組討論,將課堂變為自學、操作、交流、研討、探究、質疑的最佳場所。教師則不斷進行督促指導,行間巡視,詢問答疑,引導學生練習或演板,調查學生學習討論情況,收集學生自學疑點。
第三步,教師歸納點撥,學生明理拓維
教師簡要歸納學生自學探討情況以及教學的主要內容,對教學內容中的重點、難點以及收集到的疑點進行點撥(科學類課可包括必要的課堂演示)。學生則積極發言、主動提問、消除困惑、明晰道理、拓展思維。
第四步,學生課堂練習,教師矯正評析
讓學生課堂練習,完成作業,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同時,可請學生上講臺當“小老師”講解習題,培養口頭表達能力,發展學生個性。在學生練習或講解后,教師要對學生練習或講解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矯正,再在此基礎上進行激勵性評析。注意評析應使學生受到關懷,得到肯定,獲得鼓勵,感受成功,保持興趣。
四步互動教學模式是新課程教學理念下創設的,是對課堂教學實踐的總結與創新。我們認為四步互動教學模式是一種理想的教學模式。
1.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師生互動的過程。現代教學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單向活動方式,而是強調教學是一種雙邊甚至多邊活動,提倡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生本之間的互動。一些教育家曾有過這方面的闡述,如陶行知提出了“教學合一”的主張;布魯納則認為:現代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學生合作”的方法;而布盧姆則指出:“學習的每一個階段都存著學習者、教材(或問題)和教師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正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2.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分步進行的過程。這是因為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分步的,一般由動機的激發、知識的攝取、知識的領會、知識的鞏固、知識的運用等步驟(或環節)構成,因此,教學過程也應是分步的。正如布盧姆所說:“教學的藝術在于把一個復雜的最終產物分解為必須按某種順序達到的組成部分”以及教學中“一面要記住所要達到的最終模型,一面要集中力量走好每一步”。
3.教學過程分成模式中的四步體現了時代教改要求。一是重視了情感因素。如課堂導入和矯正評析中充分考慮了學生情感,堅持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二是注意了能力培養。如自主學習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運用知識能力等。三是尊重了認知規律。如模式中自學探究、鞏固練習等。四是體現了師生互動。如分組討論、學生提問、教師點撥等。五是堅持了學生主體。教學活動中一切活動的開展都是為了學生的學,如導入、自學、點撥、練習、矯正、評析等。六是注重了個性培養。如學生質疑、學生講解、學生演板等教學活動。
總之,在新的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互動的、分步的,將課堂教學過程分為模式中的四個步驟體現了時代的要求,并有其理論和實踐依據。我們希望四步互動教學模式成為21世紀課堂教學重要的模式之一。
參考文獻:
[1]賈獻文,孔令明.教育藝術論[M].航空工業出版社出版,1998.
[2]李曠,潘源琛,堵惠娟,等.教育社會心理學[M].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199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