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昀喆
摘 要:首先介紹了個性化學習的概念,然后根據學生數學個性化學習的習慣、數學個性化學習能力、學生所期望的數學課堂模式等方面分別設置問題進行問卷調查。接著,針對問卷調查的結果,總結出了高中生數學個性化學習現狀,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高中生;數學;個性化學習;調查
所謂“個性”就是個別性、個人性,就是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志、情感、態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這個特質表現于外就是他的言語方式、行為方式、情感方式和學習方式等等。指導學生“個性化學習”,是指以每個學生不同的興趣、能力、素質和性格特點來因材施教,使其在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勞動習慣和身心素質等方面得到健康協調的發展。
眾所周知,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為什么當下中學生缺少創新能力,筆者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學生已經失去了個性化學習的能力,他們變得人云亦云,變得一味依賴教師和教材,習慣了教師所“灌輸”的知識。他們不肯自己獨立索取知識,也很少考慮知識的來龍去脈,變成了應試教育下的考試機器。為什么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會降低,為什么學生的思維能力、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正逐步下降,怎樣提高中學生的數學個性化學習能力?為此筆者特展開了問卷調查。
本次問卷調查共設計17個問題,涉及學生數學學習的習慣、數學個性化學習能力、學生所期望的數學課堂模式等方面。共發放問卷122份,收回有效答卷121份。根據第1題將學生分為110分以上優秀生,80分~110分中等生,80分以下后進生三個層面進行統計,從統計結果中能反映出以下問題。
一、主要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主動學習數學的習慣和意識
問卷調查可以反映出學生在主動獲取知識方面表現不足,中等生和后進生在總結數學學習中的規律方面能經常做到的分別只有12.7%和4.3%,說明大部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欠佳。在預習、課堂提問、復習、做筆記及完成作業方面學生仍然做得不到位,能經常課堂提問題的學生所占比例竟然是0%,經常預習和復習的比例也不高,說明學生在平常數學學習中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個性化學習也就無從談起了。
(二)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
問卷調查可以反映出學生學習數學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在回答你學習數學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時,三個層面都有60%~80%的學生選擇為了應付考試。數學教育的實質應該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問題是深入思考的開始,有問題也是創造的開始。學生應該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保持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并且從中體會數學帶來的樂趣,但調查結果恰恰反映學生缺乏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一點也恰好是優秀生和學困生的差別,52.6%的優秀生選擇了自己成績優秀的原因是出于數學能引起自己的興趣,而23.4%后進生也將自己數學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歸結于對數學不感興趣。
(三)傳統課堂沒有提供給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機會
問卷調查可以反映出學生期望師生合作學習,期望能夠在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等一些個性化學習中獲取知識,但受傳統課堂的影響,有些老師上課以講授法為主,學生缺乏個性化學習的
機會。
(四)學生不擅長個性化學習
問卷調查中可以反映出受思維能力影響,學生不擅長數學個性化學習,他們常常通過記憶學習新知識,且習慣依賴于課本和老師,對課本或老師傳授的知識缺乏自己的看法。81.8%的中等生和70.2%的后進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一般,需要通過反復練習和記憶學習鞏固。三個層面的學生都有超過80%的人沒有制定不同于別人的數學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這說明學生缺乏個性化學習的能力,他們受自身學習習慣、思維品質、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的影響,拿不出屬于自己的個性化學習方法。
二、針對以上高中生數學個性化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五點改進建議
(一)讀懂教材、讀懂學生
教材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是師生完成“教”與“學”雙邊活動不可或缺的媒介。作為教師的我們要認真研讀教材,認真領會編者的編寫意圖,積極思考知識的邏輯結構,要吃準重點難點,最終實現創造性地利用教材。在讀懂教材的同時也要讀懂學生,讀懂學生的困難,讀懂學生的錯誤,讀懂學生的思考。從學生角度出發,理解他們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的認知障礙,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二)培養學生的學習個性
1.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性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在這個過程中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性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鼓勵學生為集體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學習目標。在合作學中要引導學生互相學習小組成員的長處,同時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期達到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目的。
3.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性
探究學習是學生在主動參與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猜想或假設,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獲得創新實踐能力、獲得思維發展,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在平常教學以及課余時間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探究學習。在探究學習習慣的支撐下,學生的思想、智力水平、學習習慣和身心素質等方面得到均衡發展,這樣就會為學生個性化學習創造平臺。
(三)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
要善于打破現有的“成績決定一切”評價準則,建立起多元化的,能體現學生思想、性格、品質、意志、情感、態度等方面均衡發展的評價體系。在評價學生時也應該從多角度、多層面來進行評價,但凡能夠體現一個人積極向上一面的,比如自信、毅力、睿智、樂觀、堅強、踏實、勤奮等優點都應該給予學生積極評價。有了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學生也就有了個性化學習動力和目標,學生也就不再僅僅只追求成績,學生就可以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四)因材施教,積極實施課堂改革
傳統的數學課堂模式已經不再適應學生的個性化學習了,學生更向往的是自己在和同學合作、探究中獲取知識,這也是個性化學習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勇于改變課堂模式,要把學生變成課堂的主人,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精心設計教案和學案,提供給學生探究問題的機會。還要根據班級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了解學生的特長,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才能,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獲、獲得進步。
(五)持續激勵,培養學習興趣
對學生來說,教師的鼓勵如及時擦亮的火柴,會使學生的熱情高漲,積極上進。教師的鼓勵,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參與意識和自主意識,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益于其人格的健康發展。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認識到情感是極具感染力的心理活動,除知識的傳授外,必須要重視情感交流,教師要憑借自己的情感來影響學生。對學生要以誠相待,與之平等地進行交流,激發學生的情感。只要在情感上接受數學學習了,學生就會產生極大的學習熱情,也就會對數學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這種學習興趣的帶動下學生就會產生源源不斷的個性化學習動力。
總之,個性化學習能力將影響一個人獲取知識的能力,也是一個人終身學習的一種重要途徑。擁有個性化學習能力將會喚醒學生潛在的能力,使每一個學生都煥發出燦爛的光芒。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個性化學習撐起高中數學學習的一片藍天吧!
參考文獻:
[1]謝天賜.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J].中學教學參考,2015(8).
[2]張靜穎.高中數學排列組合教學研究初探[J].考試周刊,2014(5).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