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媛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常識。“抓緊課堂45分鐘,向45分鐘要質量”,也是我們在開教學研討會時常聽的一句話。但學生是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的人,是學習的主體。如果我們過分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認為多講幾堂課,多做幾道題就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法寶的話,其結果往往會與我們的設想背道而馳。
在教學中我們必須要做好對問題意識、過程意識以及合作意識這三個問題的思考,才能使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意識是一種探索意識,同時也是創造的起點。只有當學生有了問題時,才會進行思考和探索;而有了探索才會有創新,才會有發展。可見創設好適宜學生探究的問題情境,激發求知需要,是促使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我們要努力將原先用于講授的內容轉化成適宜學生探究的一個個有探究價值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轉化思維定勢,不要低估學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而是要把自己置于學生的位置,處處以學生的眼光看待“已知”的教學內容,設身處地設計問題,引發思考。
新課程標準中提出:教學中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數學學習的本質是“再創造”。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地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應給學生搭建探究的舞臺,強化過程意識,以激勵學生再創新。學生只有經歷了感悟與體驗的過程,才能得到能力的錘煉,智慧的升華。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為實現有效的探究,教師必須提供給學生充分的合作交流的機會,創設基于師生交流,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的效果。只有在多次的思維碰撞中,教師才能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也只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再創造”數學知識,才能實現真正的合作共享,從而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合作,達到不斷提高探究學習的有效性的目的。
另外,在實戰方面我也有一些小的心得體會可以和老師們交流一下。
首先,在課前一定要做好精心的準備。尤其是借班上課時,在正式上課之前,一般都會給教師一點時間與學生進行溝通。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摸透他們在想什么,他們可能會出現什么問題。我們可以把課堂中一些需要同學們配合的小活動提前透露一些,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組織同學做一些小的數學游戲等等。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幫助同學們做好了學習上的準備,這樣同學們才能夠快速地融入課堂。
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當預設與生成沒有按照預先設想的計劃執行時,就能看出一個老師的能力與素養。你能不能處理課堂生成,課堂里有生成,有沒有關注到,如果只是走教案,演繹教案,就不會關注到生成,只有恰當地關注生成,才能更充分地顯示出一個教師的基本功。
再次,教師在巡視過程中,一定要及時發現問題,進行交流時應選擇一個做得好的同學進行展示,這樣學生可以很明確地判斷對錯。如果是想讓學生避免一些共性的錯誤時也可以選擇一個有代表性的進行展示,讓學生在共同交流時體會并避免類似錯誤發生。而不能為了讓所有學生看到一個學生的錯誤就把他叫出來,這既損害了他個人的自信,也不利于其他學生校對題目的對錯。這樣的學生在巡視過程中進行個別輔導效果更好。
最后,教師一定要對課堂小結這一環節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堂小結是對一節課的總結,同時也是對所學知識的一次提煉與升華的過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忽略它,將它當做是可有可無的。甚至有的教師認為課堂小結就是用來調節時間的,時間富裕就多說兩句,時間緊就少說兩句,并沒有對其引起足夠的重視。殊不知我們所丟失的是一塊多么寶貴的陣地。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有扎實的態度,務實的精神。任何投機取巧、弄虛作假都是徒勞,是難以實現有效課堂的構建的。蜻蜓點水式的課堂固然活躍,但是不能贏得由衷的贊嘆和熱烈的掌聲,只能給人一種華而不實的感覺。真正有效的課堂是扎實的、深厚的、豐富的,能夠給人一種嚴謹治學的熏陶。只有有了嚴謹治學的態度,求真務實的精神,深鉆教材,把握教材,認真備課,在應用教材實施課堂教學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應付自如。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