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莉
摘 要:現階段的“擇校熱”為薄弱初中學校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諸多新困難,如受到同學擇校行為的影響,使得未能擇校的學生思想不穩定;擇校學生大多是學習較好的學生,致使薄弱初中學校班上缺乏優秀學生,生源的流失使班額趨于小班化,教師小班化教學經驗缺乏等。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上述問題,淺顯論述“擇校熱”背景下薄弱初中學校語文教學的一些策略。
關鍵詞:“擇校熱”;薄弱學校;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擇校熱”,顧名思義,就是家長、學生隨波逐流地選擇所謂“名校”的一股熱潮。“擇校熱”,熱了知名學校,冷了薄弱學校。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地處經濟開發區的薄弱初級中學。因為市區的學校無論在辦學條件,還是在師資力量等方面都要優于經濟開發區的薄弱學校,所以,近年來,學校大部分學生被擇校熱潮“吹”進了教學條件相對比較好的市區學校。“擇校熱”為薄弱學校初中語文教學帶來了諸多困難,如未能擇校的學生受到擇校學生行為的影響,思想不穩定;擇校的學生大多是一些班上學習比較好的學生,“擇校熱”致使薄弱初中學校班上優秀學生缺乏;“擇校熱”致使薄弱學校生源流失、班額驟減,日趨小班化,教師缺乏小班化的教學經驗等。有鑒于此,筆者將在借鑒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淺顯論述“擇校熱”背景下薄弱初中學校語文教學的一些
策略。
一、穩定思想,讓學生全力以赴地夯實基礎知識
“擇校熱”給仍然在薄弱學校就讀,未能轉入市區學校的學生在思想上帶來了不容小覷的影響。這些未能轉走的學生在潛意識里會覺得轉走的那些學生,走進了更好的學校,會接受到比他們好的教育。相比之下,這些學生就會逐漸對學習失去信心,思想極不穩定。穩定薄弱學校現有學生的思想是提升薄弱初中學校語文教學效率的重要策略。
首先,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認識到:相比于城市學校而言,薄弱學校存在的諸多優勢,如在小班化的教學中,能夠更好地與同學互動,更多地受到教師的關注等。
其次,當學生的思想穩定了之后,教師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不斷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例如薄弱初中學校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向學生呈現一些語言基礎知識訓練題目,還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閱讀書目等。通過穩定思想、夯實基礎為提升薄弱初中學校語文教學效率掃清了障礙。
二、培優轉差,讓學生竭盡所能地取得長足進步
“擇校熱”使得薄弱學校許許多多的優秀學生——班上的“領頭羊”都流向了市區學校,這種現象為薄弱學校的教師有序地開展教學工作帶來了諸多困難。要想及早走出這種困境,就需要薄弱學校的教師培優轉差,讓每位學生都在現有基礎上取得長足的進步。
面對薄弱學校優秀學生的缺乏,教師要通過細心觀察,從現有學生中挖掘、挑選出一些各方面表現都相對比較優秀的學生,讓這些學生擔任班干部,協助教師做好班級管理工作。
例如當筆者班上的一些起模范帶頭作用的優秀學生轉走之后,在短暫的沮喪之后,及時地挖掘了一些有潛力的學生。在深入細致地了解這些學生各個方面的基礎上,通過引導、點撥、激勵等手段迅速將他們培養成了教師的得力助手,輔助教師做好了相關的教育教學工作。
在教師的精心培養下,在薄弱學校各個班級中,會再次成長出一批優秀的學生。在這些優秀學生的推波助瀾下,薄弱學校的語文教學成績定會節節攀升。
三、精心備課,讓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小班教學
“擇校熱”使得薄弱學校的眾多學生流向了教育教學條件更好的“名校”,如此一來,使得薄弱學校所有班級的班額驟然下降。小班額成為薄弱學校的一種發展趨勢。相對于市區學校的大班額教學,薄弱學校的小班額教學有著諸多優勢,如在薄弱學校小班額現實背景下,教師不僅可以輕松地照顧到每個學生,留給每位學生更多的發展機會,還可以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
在教學《登上地球之巔》這一課的時候,筆者在深入細致地挖掘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薄弱學校初中學生的實際學情,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精心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如趣味解字詞、自由談感想等活動。學生在參與這些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升。教師通過因人施教巧妙設計各種教學任務做實做細了培優轉差工作,大幅提升了薄弱學校初中語文的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在“擇校熱”背景下,薄弱學校初中語文教師要想方設法穩定學生的思想,讓學生靜下心來全神貫注地投入語文學習中,循序漸進地夯實語文基礎,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掃清障礙;教師要盡心盡力做好培優轉差工作,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取得長足的進步,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鋪就道路;教師要深入淺出地學習各種小班化教學經驗與方法,迅速提升自身的小班化教學水平,精心設計小班化教學教案,為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積蓄力量。總而言之,薄弱初中學校語文教師要冷靜面對并正確處理“擇校熱”帶來的各種新問題,穩步提升初中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曹俊懷.擇校熱背景下的冷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13(8).
[2]曉曉.擇校熱的冷思考[J].內蒙古教育,2012(13).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