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教育局 李書民
創設良好氛圍 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沙河市教育局 李書民
局長規劃
編者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本輪課改需要面對的重要內容,只有跟課程進行緊密聯系,才能找到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沙河市緊緊抓住學生核心素養能力培養不放松,精心研究學校課程構建、開發、實施,為學生全面發展創造了適宜的環境。
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需要他們深度學習。我們采取一系列舉措,以實現課內學習與課外、校外學習,書本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為目標,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創設良好的氛圍。
學校課程建設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抓手,我們以打造品質課程為目標,以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為準則,致力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
調整課程結構,在原有三級課程實施的基礎上,把原來碎片化的一門門校本課程調整成凸顯辦學特色的,多維聯動、有邏輯的課程體系,將課程、教學、評價、管理以及師生發展融為一體。具體做法是:
1.致力課程建設,打造“品質課程”。在調研中我們發現,盡管老師們天天和課程打交道,卻對課程建設所知甚少;盡管學校辦學成果豐碩,但辦學理念和目標相對模糊;盡管學校的特色活動不少,但缺乏合理的分類,課程間的關聯性與結構性不強?;谏鲜稣J識,我們“走出去、請進來”,多聽、多看、多學,通過領導班子學習,建立課程學習小組學習等途徑,最終統一認識到學校必須立足實際,著眼未來通過對國家課程的開發和校本課程的建設,系統設計滿足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充分落實學校培養目標的課程。
2.研究教育理論,完成頂層設計。教育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把學校辦成什么樣子?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設立什么樣的課程?必須明確學校課程教育哲學。為此我們采取專家引領,教研員包片指導,學校發動教師設計的思路,從上到下進行交流溝通,結合校情、生情分析討論,由學校指定什么樣的校本課程,改為學生需要什么樣的校本課程就研發什么樣的校本課程。
3.構建課程體系,推動課程建設。我們把學校課程與國家課程、學校特色教育相結合,整合形成符合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同時讓學生通過綜合性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們主張以學科為主體,開發打破學科界限的校本課程,融合學科知識,貫通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個性,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把學校的育人目標細化到各個學段各個年級,形成低、中、高培育目標。
4.多措并舉,推進學校課程實施。學校按照各自的課程體系,編寫對本校學生具有適切性、校本化的課程實施綱要;聚焦課堂轉型,主張“人文”教學,關注師生“教與學”的過程,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落實,強調開放的教學評價,打造快樂、高效、民主的課堂;開展有校本特色的系列活動,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全面落實學校課程。鼓勵學生開展社團、興趣小組等活動。
5.建立評價與保障措施,確保順利實施。我們強調評價的重點不是人,而是教與學的過程,這是各學校制訂評價標準時必須遵守的準則。學校在推進課程建設過程中,除制訂相應的評價表外,還要用檔案袋評價,收集學生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學習成果;用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做出客觀、公平的評定;用總結性評價計入《學生素質發展記錄冊》。學校要成立課程領導小組,強化校本課程研修,保障課程發展專項經費的投入與使用,確保課程開發和實施等方面的需求。
緊抓“三通兩平臺”(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為我市教育教學發展服務。我們一是做好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分步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提出了“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四位一體,穩步推進,以我為主,共建共享”的教育信息化構想。二是硬件先行,網絡帶動,實現縣域內信息化硬件全覆蓋。即推進縣域內中小學電子白板等“班班通”和建設教育城域網。三是加強培訓,推廣應用,帶動課堂教學深刻變革。
1.實施“微課+導學案”的翻轉課堂。我市選擇一批特色鮮明、成效顯著、具有示范意義的中小學作為試點,探索出了一條實施先學后教理念的“微課+導學案”的創新教學新路徑。主要分為兩個實施階段:課前準備階段(包括“任務導學、文本自讀、微課助學”等教學環節)、課堂教學階段(包括“自學測評、問題展示、問題討論、梳理深化、拓展鞏固”等教學環節)。課前準備階段要加強集體備課,教研的重點是編制兩案(學案、學生學習任務單),分解教學重點和難點,合作錄制微視頻,形成系列微課程,并將制作好的微課程上傳,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2.教改實驗學校開放日示范引領。為促進“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改革,由教研室牽頭,每學期定期開展中小學教改實驗學校開放日活動。學期初,教改開放日的安排就會發布在教育信息網上,各個學校根據需求派骨干教師進行觀摩學習,包括課堂觀察、教研觀摩、學校管理等各個方面。在課后的研討中,作課教師說課,教研員和教師進行評課,參研教師通過回放活動視頻,對教學過程進行具體精細地研究分析,取長補短,應用到今后的工作實踐中。
3.城鄉幫扶,互惠共贏。由于農村師資力量薄弱,我們要求市直中小學與農村中小學結對幫扶。如骨干教師送課下鄉、師徒結對“同課異構”、學科名師定點指導等。被幫扶學校也派骨干老師深入教改學校觀摩學習,就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和同科教師進行深入交流和研討。有效提高了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促進了城鄉交流,推動了教育均衡發展。
新課改理念強調教師不應只是被動的課程執行者,而應成為課程的開發者、決策者、創造者。因而,對實施課程目標的重要資源——教材進行創造性使用已經成為時代的要求。
1.創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教改實驗校二十冶三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為培養目標。教師依照教育規律,通過對物理、化學及生物等課外實驗的內容、要求的整合,選擇合理的教學策略,使學生獲得更多開放的、生動的、民主的、創造性的生活情境體驗,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質。
2.整合教學內容,獲得最大效益。教改實驗校二十冶二小為了增大學生閱讀量,整合語文教材研究“主題閱讀”學習。本教學法的核心思想是:在以現行教材為主的基礎上,增加了兩翼教材:《主題讀寫》和《經典誦讀》。打破傳統教學中以一篇課文為單位“1”組織教學的模式,采用大單元14課時整體安排,主要按照“單元導讀課”“整體識字課”“以文帶文課”“讀寫聯動課”“自主閱讀課”“基礎訓練課”“分享展示課”這七種課型進行教學,以達到課內海量閱讀,實現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目的。
3.倡導從課內走向課外,培養綜合能力。強調實踐性、生活性,把學習逐步引向深入,以能力培養為主,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沙河市第三小學改革傳統語文教學方式,課內課外一起抓,開展“大單元主題閱讀”,效果良好。
深度教改,勢必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今后,我們將繼續以“教改實驗?!睘樽ナ?,著力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以點帶面的推動我市基礎教育改革一路向縱深發展。
課堂學習
教學總結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