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利寧
摘要:教師應當把握構建高效物理課堂的有效途徑,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預案,開展活潑嚴謹的課堂教學,并且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管理藝術,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探究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淺談 高效課堂 途徑 研究 藝術
下面就談談如何構建高效物理課堂的一些淺見。
一、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要構建高效的物理課堂,首先必須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曾說:“課堂氣氛主要是教師行為的產物,奏效的氣氛將取決于教師做些什么以及他怎樣做”。教師是課堂的“導演”加“主持人”,和諧課堂的創設主動權在教師,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不僅在于如何把知識傳授給學生,也在于如何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營造有利的課堂氛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鼓勵學生,使其成為課堂的“主人”;要善于把熱情、愉快傳遞給學生,運用親和力,使學生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從而使物理課堂活力四射、亮點紛呈。
二、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預案
新課程標準認為教師即研究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這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前提條件,是教師持續進步的基礎,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也是物理教師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探求高效物理課堂的有效途徑的重要條件。
教學設計總體得當的前提下,一節好課還需要一個個精彩的細節才能支撐起來。比如,物理語言的準確精煉,教學環節之間的恰當過渡,課堂調控的合理體現、課堂節奏的把握、時間的掌控等等,都是需要關注的細節。課堂的度的把握,要恰到好處;物理情境設計、要多進行深層次的挖掘與思考,避免一味追求物理問題情境化設計的形式化;物理課堂活動讓學生各種感官全方位的參與學習,避免活動中動手與動腦脫節,無體驗與反思的“熱鬧”;合作學習,營造獨立思考與思維碰撞相得益彰的空間,避免只“作”不“合”、只“議”不“思”的表面化、形式化;多媒體的使用要恰如其分的為教學中心服務,避免以教師的“精美”設計取代學生的正常思考,以課堂信息“大容量”取代學生的過程體驗等現象。
三、開展活潑嚴謹的課堂教學
教師可以根據之前的教學設計一步步地引領學生進行學習活動。比如在初學受力分析時就可以從日常生活問題出發一步步走向物理問題。教師用多媒體展示漫畫:父在前面拉車,兒子在后面推,師問:“木箱受到力嗎?”多媒體演示漫畫:父、子都說:累啊。生答:“拉力和推力”。師追問:“還有力嗎?”同學們大多沉默……教師多媒體展示漫畫:地球、地面可不會說話!呈現愁眉苦臉的樣子(夸張)。這時,下面觀看多媒體的的同學們早已忍俊不禁、躍躍欲試。此時教師再向各個學習小組提出遞進性問題組:“請同學們小組內討論一下,木箱受到哪些力?”,“力是如何產生的?”,“根據力產生的條件來說明是什么性質的力?”。于是,小組內同學七嘴八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過程中對于第三個問題是重點和難點,教師應適當點撥)。這時,教師再組織各小組成員匯報討論結果,對討論結果進行總結點評。教師接下去再變式舉例:一把掃把靠在墻上,要求學生討論回答原來的三個問題。最后教師點撥提升:“怎樣來找木箱和掃把的施力物體?”有學生搶答:注意它周圍的一切物體、會說話、不會說話的物體。師追問:“怎么判斷產生什么力?”有同學說:“看產生的條件!”最后,教師水到渠成地提出:怎樣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該注意什么,讓學生一起總結出受力分析的步驟和注意點,并當堂提供練習檢測學生掌握情況。
把課堂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實現學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自主學習。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掌握到了一部分知識,教師再組織進行相關講解、總結、點評,這時還是要注意發揮集體的智慧,將學生自學到的知識進行優化和提升,使課堂學習得以升華。學生經過努力獲得的成功能夠促使學生產生成就感,激勵學生的后續學習,促使學生以更飽滿熱情投入到學習當中去。教學中若某個教學行為或是環節實施后未達到預期效果或是完全對于學生的進步沒有效果,其有效性就有待商傕,應該進行相應改進以提高。
四、落實好課前、課中、課后的三段作業
實施高效課堂必須倡導“大課堂”,要提高課堂效率不能只局限于45分鐘,高效課堂的作業應分為課前預習準備、課堂檢測與反饋、課后練習鞏固提高。要堅持學案輔助的教學方式,課前預習學生根據導學案的指引閱讀教材,自己解決力所能及的大部分的問題,找出自己不會解決的問題。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才能做到目標明確、氣氛活躍、表現欲增強、“主體”地位凸顯,“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大放異彩。課堂中的課堂檢測練習必須是經過精挑細選變式的重組,習題的難度要適中,以提高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保證課堂基礎性目標的實現。課后作業宜分層次,有基礎性的作業、探究性的作業、課外閱讀相關資料等,以滿足基礎不同的學生發展的需要。
五、探究高效課堂的課堂模式
要構建高效物理課堂,本人認為,在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高效課堂的初級階段,學案輔助教學是一條合適的捷徑。一方面,學案的使用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自主學習的習慣。另一方面高效課堂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課堂參與度,學案恰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學生的參與度,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理念。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課改過程中涌現出來的高效課堂模式,也值得去嘗試。如山東杜郎口中學的“10+35”模式、山東昌樂二中的“271”模式、山東兗州一中的“循環大課堂”模式、河南鄭州第102中學的“網絡環境下的自主課堂”、江西武寧寧達中學的“自主式開放型課堂、安徽銅陵銅都雙語學校的“五環大課堂”、河北圍場天卉中學的“大單元教學”模式等。但目前來看,不管何種模式,都是為了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課堂評價方式的轉變,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益。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讓我們拋開形式化和功利化,在新課程理念指引下,不斷創新物理課堂教學機制,探求物理課堂教學之真諦。從教情和學情出發,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打造充滿活力的高效物理課堂!
參考文獻:
[1]張憲魁.物理科學方法教育,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
[2]姚利民.有效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3]廖伯琴.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山東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