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燕
摘 要:學生評教從20世紀80年代在各高校陸續展開,是“以評促教”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受到高校管理人員與教師的重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學生評教在各大高校盛行,“互聯網+”的學生評教操作更加快捷、內容更加豐富,參與更加全面。但是現有的學生評教方式還是存在很大問題,如果公開后的評教結果不夠公平,就會使處于劣勢的學生內心產生不滿,遠離“以評促教”的初衷。文章通過一個學生評教案例來講解精細化管理在高?!盎ヂ摼W+”學生評教中的應用。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互聯網+”;學生評教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收稿日期:2017-05-12
教師教學評估體系作為教學管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受到各高職院校教育管理系統人員的重視;教師教學評估的結果與教師的績效獎金息息相關,也為教師所重視。隨著“互聯網+”教師教學評估體系的發展,很多高職院校將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評估納入其中,作為對教師教學情況進行評估的重要一部分。學生作為教學的主要對象,參與教學評估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可以更好地豐富學校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改善課堂的教學質量,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可謂一舉多得。但是學生作為教師教學評估體系的主體,也會產生相應困擾。隨著評估主體的擴大,評估數據的準確性與有效性都會面臨嚴峻考驗。
一、案例分析
筆者從所在院校的某期末學生對教師評估中發現一個問題:A教師在兩個班級上課,評估結果差距甚大:甲班級學生評估分為95分,乙班級學生評估分為80分;而B教師只教甲班級,學生評估分為90分。最終考核B教師得90分,A教師取平均值,得87.5分,要低于B教師。
根據甲班級學生的教學評估反饋,A教師的教學評估得分要優于B教師;但其最終的評估成績卻低于B教師,這是一個很矛盾的事情,值得我們深思。對此,筆者做了以下分析。
發生該事件的主要原因在于甲班級與乙班級的學生評教成績偏差比較大,A教師作為同班級教師教學評估得分的較高者,其兩者成績相差15分,是非常奇怪的。筆者認為可能有下面兩種原因:①部分評估數據是在不合理評估狀態下產生的,可能甲班級部分評估數據偏高,乙班級部分評估數據偏低;②學生對教師教學評估的規范標準不統一。對此,筆者進行了進一步研究。
(1)筆者就職院校的學生對教師教學評估是采用學期末評估的方式,由學校統一組織學生對任課教師進行一次性評估,取班級的平均值作為對教師教學進行評估的成績;如果一個教師在多個班級任課,則采用多個班級評估結果的平均值作為對教師教學進行評估的成績,占有教師教學評估成績的70%(剩余的30%分別由同行教師與督導教師給出)。學期末一次性評估的方式存在評估數據基數不夠大的問題,以30個學生作為一個班級群體為例,5~6人的小團隊的不合理評估就可以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教師的評估。
(2)筆者就職院校采用的學生評估教師的規范標準為四大塊內容,以十個規范點進行描述,學生按照規范點進行滿意度的判斷打分,整體數據以主觀判斷較多。針對上述原因,筆者以精細化管理的理念作了相關的對策研究。
精細化管理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文化,也是社會分工精細化以及服務質量精細化的必然要求。它要求我們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細,細事化精,將“精”作為標準,通過標準的實施反過來評估規范細事、小事、大事,通過客觀的、準確的數據來評估細事、小事、大事的完成狀況。
將精細化管理理念與教學評估體系相結合是改善教學評估體系的一種探索,教學評估已經有其自身的規范與標準,但規范的具體實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管理的方式進行細化,方便每一個主體去執行;針對每一次評估還要有一個精細化的標準,以指導每一個評估主體去客觀地進行評價。通過精細化管理的方式對評估主體進行約束,采用客觀的評價規范作出簡單的判斷結論,可使得整體評估變得公平、公正。
二、評估手段的精細化
學生作為教學對象以及主體,參與評估具有其先進性,“以評促教”的理念對高校教育改革具有戰略性的意義,各高校應該為學生評教提供更多的平臺與渠道,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學校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將學生評教從計算機互聯網中來擴展到手機互聯網的應用范圍,通過官方微信、官方微博的擴散或者手機教學評估APP的使用,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溝通與評估方式,有助于學生和教師的交流,使得教學評估更加及時、準確、有效。
三、評估時段的精細化
學生評教結果作為對教師進行績效考核的重要數據,應該體現出其公平性與公正性,只有這樣,優秀教師才有更高的積極性,能力與素養不夠的教師才會努力提高自身能力與素養。在評估數據基數不夠大的狀態下,應該設法擴大評估數據的數據庫,同時給學生提供多渠道的溝通與評估方式。例如,將每學期末的一次性教師教學評估改為兩次課中、一次期末評估,課中評估可以為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提供幫助,使得后續課程教學得以順利開展;同時評估數據基數的變大,可以弱化不合理數據的影響,保證評估數據的合理性。不合理評估數據的存在是有其時間性與地域性的,隨著時間域的分解與地域的變更,會減少不合理數據的產生。
四、評估內容的精細化
學生評教的初衷是“以評促教”,不能只將評教結果用來考核,還需將其用來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及素養。主觀性判斷的評估內容對學生及教師而言都是有其理解局限性的,不利于教師的教學能力及素養提高;只有精細化的規范評估內容才可以讓教師直觀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從而做出相應改變。
通過制訂學生評教規范標準,更多使用客觀化的描述信息,可減少學生的主觀判斷,提高學生評教數據的有效性。應在原有規范的基礎上,采用精細化管理方式,對規范點按照客觀細化的方式進行再次描述。①評估規范精細化。可以將原有的每一條規范細化為多個方面的客觀事件或者事物,學生可以有章可循。②評估標準精細化。針對每一個規范提供多個參考答案,以供學生進行相應的選擇。
教師教學評估規范精細化過程是一個復雜過程,好的規范需要通過集思廣益的方式來加以確定。以上對比只是筆者給出的一個形式的比較,相關內容可能還有需完善的地方。
學生評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將學生作為教育的消費者納入教學評估中是社會發展需求變化的一種體現,是滿足高校教學質量需求的一種表現,也是滿足目前高校開放性教育發展的需求,需要廣大教師與學生精心經營。精細化管理的理念可以使學生評教從多方面、多角度深入開展,對學生評教工作的開展非常有益,值得我們去研究。
參考文獻:
[1]梅 萍,賈 月.近十年我國高校學生評教有效性問題研究述評[J].現代大學教育,2013(4):29-34.
[2]姚利民,鄧菊香.提高學生評教有效性之對策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5):19-22.
[3]陳 磊,倪天倪.學生評教差評教師的有效性研究[J].高教探索,2012(1):84-90.
[4]董桂才.學生評教的非教師因素研究[J].高教探索,2014(2):104-106.
[5]高 翔.淺談高職教學管理中精細化管理的應用[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1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