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綜合實踐課如何去上,一直以來是困擾我們的一個問題。以前我也是領大家讀讀課文,直接就開寫了,也認為浪費教學時間去找一些無關緊要的東西不劃算,所以直接把綜合實踐課忽視掉了。后來在我們學校語文組全體老師在教學中不斷積累中,也是在學生的啟發下,我們慢慢摸索出一套上綜合實踐課的方法,如下:
我們的方法就是集、展、疑、練四步教學法。
“集”即“搜集”。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設想,教學目標,布置學生課下以小組為單位搜集相關資料。教師在布置任務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小組搜集的內容范圍,不能太多太雜,最好規定一個主題,這樣學生就能夠有的放矢了。比如我在教學《古詩苑漫步》一課時,就讓學生每小組搜集一個主題的古詩,或寫月的,或思鄉的,或李煜的,或李清照的。這樣搜集起來比較容易,也不浪費學生的時間。在此過程中,教師也不是旁觀者,要時常深入各小組,關注各組的搜集情況。學生搜集到的資料可能很多,很雜亂,這就需要教師從旁指導,幫助他們篩選出最適合的,使學生搜集的內容不出現偏差,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四十五分鐘的作用,同時教師也便于做到心中有數,更好地掌控課堂。搜集到的資料還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整合,小組內成員明確分工,并熟悉自己負責的部分,為課上展示做準備。還拿《古詩苑漫步》一課為例,學生搜集的古詩不能一首一首讀出來就ok了,要讓學生們鍛煉各種能力,就需要學生對自己搜集的古詩重新編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出來。這樣有的小組唱古詩,有的演古詩,有的改古詩……這樣就在搜集整理的過程中,培養了各種能力,也更深的理解了古詩。所以搜集的過程是學生自學再創造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講非常重要。
“展”即課上展示。在各小組的精心準備下,進入課堂展示,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自己組搜集整理的成果。小組內每個成員各司其職,發揮自身的特長進行展示,能說的說,會唱的唱,盡情展示自我。在進行《乘著音樂的翅膀飛翔》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們搜集以“生命”為主題的歌曲,并加進自己對歌曲的理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出來。學生們搜集的歌曲經過各小組的編輯后,有的組把歌曲唱出來配上旁白,對歌曲進行詩一般的詮釋,有的組把歌曲放在自編的情景劇中,有的加上對作品作者的創作歷程的介紹……這種展示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提升了能力,集中了注意力,增強了自信心,并使枯燥的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疑”即“質疑”。由于展示是以小組為單位,一個組展示的時候,其他組可能會不注意聽,或只想著自己組的展示內容,這樣就失去了我們展示的意義,為了讓學生關注其他組的展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給別的組挑毛病,所以質疑的環節必不可少。同時學生的展示中不可能是盡善盡美的,一定會出現很多問題,如果這些問題由老師指出,學生可能會不愿聽,或記憶不深刻,但如果由他們自己發現并提出就會不一樣了,他們會很有成就感就會很積極踴躍,更加記憶深刻。在質疑中各小組能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幫助各小組不斷改進完善,最主要的是可以時學到的知識更精準。
“練”即“練筆”。綜合實踐課不是班會課,不是聯歡會,它要達到它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提高說話能力,在與人交往中流利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最主要還是提高作文能力,所以練筆才是課堂中最重要的。這里的練筆絕不是讓學生寫出整篇文章,只是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進行片段練習。練筆的設計不宜過難,因為畢竟時間有限,如果把學生都難住了,就失去了本課的意義了,要讓學生在展示中激起的寫作欲望充分的釋放出來。
比如《古詩苑漫步》一課,我設計的就是讓學生描繪自己組搜集的古詩中你最喜歡的一句。學生對自己組搜集的古詩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訴諸文字時應該不難,但可能無從下手,所以要降低難度,就是老師拿出范例,這樣就大大降低了難度。《乘著音樂的翅膀飛翔》一課設計的是寫一段歌詞。不要求學生寫一首歌,只要幾句就好。如果沒有這之前的搜集展示,學生可能不會寫歌詞,或者不知從何寫起,但經過前面的學習,寫幾句歌詞就不難了。寫完讓學生唱出來,這樣更激起了學生展現自我的愿望,也就更想寫好。
以上四步環環相扣,層層深入,讓學生在有限度時間內完成一節課的學習任務。
在教學中時時處處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作用。小組合作是“四模層進雙主教學法”的靈魂。合作不僅激發了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全體學生都在小組合作學習的實驗過程中,在教師精講的基礎上,得以充分地合作,形成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從而取得了較為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