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慧
摘要:宣紙制作技藝是我國民間傳統手工技藝的一部分。有關宣紙制造技藝的史料記載,開始于唐朝 。有“紙壽千年”的美譽。然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沖擊,傳統造紙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在研究過程中以現存資料為依托,以實地調查為基礎,探討中小型傳統造紙廠的發展現狀。并參照國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手段,提出保護宣紙制造技藝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宣紙制造技行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與傳承
造紙術的發明、傳播以及用紙的普及,對人類社會的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宣紙自從產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紙中圣品,也一直受到廣大文人學士的贊許和歡迎。安徽省涇縣的宣紙制作技藝也于2006年被收錄在首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
用青檀樹皮制造出來的宣紙,吸附性強、變形小、壽命長、抗老化等特點,使紙張達到薄、軟、輕、韌、細、白的特有藝術效果。[1]適當地配上沙田稻草制成的宣紙具有純白細密、柔軟均勻、久藏不腐墨韻清晰、層次分明、墨色濃淡相宜等一系列優點。
宣紙按加工可以分為生宣、熟宣和加工宣。一般完成基本造紙步驟的稱之為生宣,主要用來寫字和作潑墨寫意畫;熟宣是生宣經過加膠礬等處理后的宣紙,適用于工筆畫、木板水印等。加工宣則是在熟宣的基礎上對宣紙進行美化,加工宣多用于裝飾、書法和特殊禮品等范圍,因此價值和價格也更高。[2]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猛態勢,伴隨而來西方價值觀的進入,使中國社會正發生著巨大變革,民間手工藝技術賴以生存的傳統社會土壤和人文環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造紙方面,西方機制紙由于方便快捷,能短時間內投入到市場,嚴重沖擊了我國傳統的手工造紙技術。
一、傳統宣紙造紙行業發展狀況調查
通過對宣紙制作工廠的實地調查以及對有關負責人的口述調查。筆者基本掌握了目前在安徽涇縣諸如此類的小型傳統造宣紙行業的發展狀況以及發展瓶頸。下面本人就以他們發展的優勢和劣勢上具體論述以下他們目前的發展狀況。
優勢:
1.廠子在程序操作過程中,基本都會采用手工制作,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傳統手工技藝的精華,展現了古代手工制造的魅力。
2.產品可以更好地適應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因此在靈活性方面,這樣的小企業比大企業更加人性化。
3.由于企業規模小,這就使得投入的人力、財力較大企業少很多,所以在定價方面,小企業的價格更加低廉,適合大眾消費。
4.優質的服務。從前期的溝通,到產品的質量,再到最后產品的售后服務,都極具人性化。
上述這四點均為在現代發展過程中小型造紙企業較大型工廠的發展優勢。
劣勢:
1.在安徽涇縣這樣的宣紙制造企業數不勝數,但是只有紅星這樣的大品牌號召力強,影響力大。小企業市場競爭力弱。
2.大多數小企業運營模式為家族聯合或者朋友合作。每個企業負責一個流程,這樣于可以省去小企業投入過大的風險,也可以節約時間。但是這樣會導致每個廠子規模很小,造紙工序也并不是很全。在競爭力殘酷的手工造紙市場,沒有抵御危機的能力。
3.招工難,枯燥乏味的工作環境根本吸引不了勞動力的興趣,原因就是這個行業工作強度大,且封閉的工作環境也需要勞動人員耐住寂寞;現有技術人員流失現象時有發生,人才流失導致一些小企業的運營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宣紙制作技藝傳承方式迄今仍為師傅帶徒弟“口傳心授”“心領神會”,學習時間長,效率低,現在社會很少有人愿意花上幾年時間只是為了學習一門手藝;抄紙不僅要求勞動人員的經驗手感,而且對于大型紙張的抄紙過程,勞動力間的相互合作,默契的配合是相當重要的。
4.在調查過程中,筆者發現對于小廠子它們的銷售渠道較單一,由于廠子規模,以及收入的問題這些小廠子并沒有能力去給自己做廣告,宣傳自己。且顧客群也較單一。
二、宣紙制造技藝的保護建議
宣紙制造行業透漏出來的問題也體現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保護過程中的問題。筆者就制造企業當今面臨的問題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供探討。
1.傳承人的培養
要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保護好“傳承人”。傳承人肩負了一項民族寶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重擔。這里的傳承人特指那些直接參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且有突出成就,并愿意將自己掌握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原汁原味傳授給后人的自然人或社會群體[3]。走在世界非遺保護先列的日本對傳承人的保護都是值得我們中國借鑒的。他們不但在經濟上獎勵藝人、匠人必要的津貼,同時還賦予他們極高的社會地位鼓勵他們。對于我國的非遺傳承,可以適當地建設一所專門的非遺培訓學校。在這里,不但傳承人會得到獎勵,那些來學習的弟子也可以得到資助。讓他們產生作為傳承人的優越感,提升行業自信心。
2.政府的支持
政府一定要認識到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自己民族獨特的世界觀、價值觀、審美意識和情感表達、生活方式、民族認同感等。也必須認識到現在的社會是文化的社會,文化產業在當今是最具有競爭力的產業。政府可以在稅收、場地、資金上對于小企業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扶持,讓小企業也可以在市場中生存。
3.宣傳(即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
首先作為媒體,可以通過適當的宣傳,采訪活動,讓一線勞動者產生一種行業自豪感,加強人們工作積極性。
民間力量的宣傳。比如定期的化展覽或者是文化交流活動。就宣紙的制造加工宣傳可以讓參觀者親眼見證如何將一張普通的宣紙加工成虎皮宣、灑金宣等等。讓人們體驗在宣紙上寫字、作畫,增加文化趣味性。同時也以用影視劇從感性上宣傳非遺。這里就不得不提起10年前哪部紅透亞洲的《大長今》,這部電視劇不但取得了好收視率,也宣傳了韓醫和韓國料理,促進了旅游。非遺和商業兩手抓。近幾年我國在這方面做得也還是不錯的,從猴年春晚上華陰老腔的驚艷亮相到電影百鳥朝鳳的一致好評,體現出了我國人們逐漸
意識到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
4.非遺的研究學者和單位應該深入基層,參與非遺的保護工作。調查目前非遺在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將了解到的其他地區或國家的先進保護手段介紹給當地,共同探討出一條適合當地非遺發展的辦法。
5.結束語
由于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起步較晚,對于一些理念性的保護工作依舊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正因為起步晚,未來的發展就更有上升空間,宣紙制造技藝是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紙制造加工企業的健康運行,也就保證了傳統制造工藝可以長久的被保留下去。關注我國文化的臍帶血 ,需要全社會都能夠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以及對肩負文化遺產傳承的勞動者給予肯定。
參考文獻:
[1]吳世新.宣紙生產的主要原料—青檀.[J]紙和造紙.2008.06.S1:67-69
[2]國古紙譜[M].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4:3-90.
[3]高壽福.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之我見[J].延邊黨校學報.2008,23(2):62-64.
參考文獻
[1]唐代張彥遠所著《歷代名畫記》中說:“江東地潤無塵,人多精藝。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已被摹寫。古時好塌畫,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筆蹤。”是對宣紙最早的記載。
[2]臍帶血:中國藝術研究員的苑利教授首次在“救命的‘臍帶血千萬要保住”這篇文章中將非遺比喻成民族文化的臍帶血。該文章于2016年1月22日發表在光明日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