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慧民+寧靜峰+湯淼


【摘要】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素質能力的評價具有不確定性、模糊性以及高校學生的特殊性。本文在分析應用型高校學生創新創業人才質量標準的基礎上,采用基礎系統、智能系統、動力系統、實現系統和保障系統“五位一體”方法,構建了創新創業人才素質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對評價指標體系進行量化,采用模糊理論建立數學模型來對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進行測評,從而增強高校創新創業人才素質評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 創新創業 人才培養 評價模型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6年度高教科研一般課題(編號:JGJX2016D61);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重點課題(編號:ZD16028);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7年度高教科研重點課題(編號:JGJX2017C28);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工科專業建設持續改進路徑研究-以軟件工程為例。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010-02
2015年5月4日,國辦發〔2015〕36號《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了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使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成為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創新創業教育應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1],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2]。應用型高校素質能力評價指標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模糊性和高校學生創新活動的特殊性,目前高校對創新創業人才素質能力的評價大多數只通過理論或實踐考核來體現[3],未充分考慮學生創新創業的綜合素質能力,主要表現在:
1.創新創業人才素質能力評價體系不夠系統全面。大部分院校所采用的評價指標往往依托傳統的人才評價標準,以考查學生知識儲備的水平和掌握的程度以及實踐實驗能力為主,對于學生創新創業素質能力考核及評價過于薄弱;另外注重培養結果的考核而忽視對學生培養過程、學生個性及發展性的考核,注重學生智商考核而忽視情商以及康商(身體健康情況)的考核,未形成系統全面的學生創新創業素質能力評價體系。
2.創新創業素質能力評價人為干預情況較多。創新創業素質能力的評價往往由人工實現,數據采集和分析存在著人為因素的干擾,很難把握高校學生創新創業動態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導致評價的可信度降低。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既需要建立培養質量標準、目標和培養體系,更需要建立科學合理、有利于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業熱情的素質能力評價指標體系[4]。以評價結果作為反饋,對培養質量標準和目標以及培養方法進行持續改進,逐步實現構建具有動態正反饋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模式。本文在分析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和高校教育規律的基礎上,系統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素質能力指標體系,通過對創新創業素質指標進行量化,以模糊理論建立數學模型來對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進行測評,從而增強該評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一、創新創業人才質量標準
應用型高校培養社會需求的具有一定成長力的應用型技術人才和管理者,應用型高校素質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于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基礎之上,質量標準是培養的目標和方向[5],本文基于“智商、情商、康商”三商融合,將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劃分為基礎系統、智能系統、動力系統、實現系統和保障系統,從知識要素、思維要素、個性要素、能力要素和生理要素五個方面體現學生創新創業能力[6]:
1.知識要素。知識要素體現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知識,是實現創業的基本知識要求,要能夠滿足行業需求,支撐創新的理論體系以及學科前沿知識和交叉知識等,同時還要掌握人文社科知識和方法論。
2.思維要素。思維是學生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創新性或創造性思維活動,主要包括邏輯思維、逆向思維、聯想思維、發散思維和類比思維等,創新創業思維要素體現在利用綜合思維將已有的知識、經驗等進行重新構建,用以解決問題或產生新的思路和方法,從而用新的認知模式來發現事物內在的本質和規律。
3.個性要素。創新創業活動具有明顯的自覺性和能動性等個性化特征,由于學生的個人愛好和興趣的不同,對創新創業的內容和方式會造成較大的影響。興趣愛好是創新創業的內在驅動力和源泉,因此求知欲望、好奇心、質疑性以及愛好等素質要素對創新創業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4.能力要素。主要包括洞察力、推理能力、團隊合作、執著性、預測力、執行力等,能力要素對創新創業活動具有重要的推動力,直接影響創新創業的水平和層次,是維持該項活動有效執行的必要素質要求。
5.生理要素。健康的心理和身體是創新創業活動得以持續開展的保障,良好的心理和身體素質對創新創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開展該項活動的前提和基礎。
二、評價指標體系及量化
1.評價指標體系。借鑒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中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應用DACUM(Developing a Curriculum)能力分析方法,立足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教育特點,構建創新創業能力圖表[7],在此基礎上構建創新創業人才素質能力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素質要素、評價指標、難易程度和評價標準。
2.評價指標量化。通過調研分析、調查問卷以及學生訪談,測試驗證等方法,將創新創業素質能力評價體系指標進行量化。
三、素質能力評價模型構建
對評價指標進行量化,采用模糊數學理論,依據評價體系中各項指標之間的相互關系,構建應用型高校創新創業能力評價模型。
第一步:構建因素集;第一層因素集為u={u1,u2,u3,u4,u5},其中u1為知識要素,u2為思維要素,u3為個性要素,u4為能力要素,u5為生理要素;第二層因素集為u1={u11,u12,u13,…,u1n},其中u11為專業知識,u12為前沿知識,…;u2={u21,u22,u23,…,u2n},其中u21為發散思維,u22為邏輯思維,…u3={u31,u32,u33,…,u3n},其中u31為好奇心,u32為求知欲,…;u4={u41,u42,u43,…,u4n},其中u41為洞察力,u42為團隊合作,…;u5={u51,u52,u53,…,u5n},其中u51為心理健康,u52為健康體魄。第二步:建立評價集;將評價結果劃分為若干個評價等級,評價等級劃分的越詳細評價的結果越準確,但計算復雜度越高。本文將評價結果劃分為5個等級:V={V1,V2,V3,V4,V5}:,其中V1:優,V2:良,V3:中,V4:差,V5:低。第三步:確定權重;C={C1,C2,C3,C4,C5}。第四步:單因素模糊評價;
K1=■E1iV1ijC1,其中i=1,2,3…n;j=1,2,3,4,5
K2=■E2iV2ijC2,其中i=1,2,3…n;j=1,2,3,4,5
K3=■E3iV3ijC3,其中i=1,2,3…n;j=1,2,3,4,5
K4=■E4iV4ijC4,其中i=1,2,3…n;j=1,2,3,4,5
K5=■E5iV5ijC5,其中i=1,2,3…n;j=1,2,3,4,5
第五步:綜合評價模型的建立;首先確定各因素評價等級的隸屬度。隸屬度體現事物的隸屬程度,將經典集的特征函數的值域{0, 1}擴展到閉區間[0, 1]。其次確定各素質能力評價指標的權重A和模糊矩陣R,然后根據模糊算子進行計算,得到綜合評價集B;
B=A·R=(a1,a2,…,an)·r■ r■ … r■ r■ r■ … r■… … … …r■ r■ … r■=(b■,b■,…,b■)。第六步:模糊向量清晰化;計算結果B是模糊向量,不能直接確定素質能力評價指標的評價等級,必須進行反模糊化進行等級的明確。采用重心法進行清晰化,公式為
M=■,式中u■為各評價因素在評價集中的數值。最后將評價結果與評價等級對應關系:若評價結果100≥u■≥90,則評級等級為優,若90>u■≥80,則評價結果為良,以此類推,將評價結果對應到“優、良、中、差、低”5個等級。
四、驗證與結論
選取應屆畢業生和往屆畢業生40名學生,通過調查問卷、實際調研和訪談等措施,建立指標體系進行數據分析,并與學生實際的創新創業情況進行對比,采用李克特五分量法對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能力進行評估分析,五分量包括“不明確”、“有點符合”、“基本符合”、“大部分符合”、“完全符合”五種情況,分析結果表明:評價結果在基本符合以上的達到80%以上,說明系統具有較好的評價效果。
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素質能力的評價具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并且高校學生具有本身的特殊性,在質量標準和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采用模糊數學理論構建評價模型,對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能力進行測評,能夠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創新創業素質能力,能夠比較正確地評價學生的整體創新創業能力和個體的創新創業素質,在指標因素的設定和權重賦值方面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設置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以滿足高校對學生創新創業素質能力評價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盧旭東,李家華.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9-11.
[2]柴葳.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N].中國教育報,2015-6-3,(1).
[3]劉揚,孔繁士.高校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3,(15):77-79.
[4]艾軍,鄒金成,鄒婷媛. 行業特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思考與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4,(10):45-47.
[5]易紅.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N].中國教育報,2015-6-16,(3).
[6]廖志豪.基于素質模型的高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1012:89-97.
[7]魯慧民,湯淼,劉剛.CBE/DACUM模式在工程類專業實踐教育體系構建中的應用[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4,35(3):61-62.
作者簡介:
魯慧民(1972-),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工業大學教師,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教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