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長春
【摘要】信息技術新課程以素養教育為主,技術教學是支撐,知識點上常有跳躍性,給學生學習帶來困擾,“半成品加工”策略能很好地在技術教育與素養培養中架起橋梁,消除這一分歧。文中所謂的“半成品加工”教學策略,其核心是為學生提供一些“待完成的教學模具作品”,旨在提供一種真實方案演示和操作的具體環境,為學生預設的一種問題“軟件”情景。筆者在信息加工教學模塊中,嘗試運用了“半成品加工”的教學策略,發現其諸多很不錯的功效:為特定教學目標的完成提供了足夠的條件,促進了“任務驅動”教學策略的順利運用,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并對其在信息技術課堂上的一些常用方法、應用手段與及利弊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詞】半成品加工 信息技術 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9-0248-01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要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新課程標準中特別強調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親歷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作的過程。
一、“半成品”再加工的教學策略
其核心是為學生提供一些“待完成的教學模具作品”,旨在提供一種真實方案演示和操作的具體環境,為學生預設的一種文體“軟件”情境。“半成品加工”策略在教學過程中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預留技術空白,由學生在課堂學習、探索中學習,完成作品的一種方法。現行教材大部分以方法、過程為主線編排,但對學生要求“零起點”,給學習帶來了一定難度,在教學中普遍形成了操作練習技術盲區。“半成品加工”法,無論是對講授型的課程還是練習型的課堂,都不破壞整個作品的真實性、豐富性,也能很好地保證與上一堂課知識點的銜接,操作難度有所降低,學生能更好地獨立完成作品,一定程度上回避學生自我作品進度差異問題,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技術要點,體會信息需求和操作要領,很好地提高課堂講解、概念理解和課堂練習的效率。這樣學生在課堂中的練習更有針對性,也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
二、我校信息技術教學的現狀。
由于學習時間的不同,家庭環境的差異,直接帶來了不同的學生個體信息技術能力上的差異,給信息技術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從而造成有基礎的學生“吃不飽”,很容易失去上課的興趣;而后進生因“吃不了”常常會失去了信心。在新課標的大背景影響下,信息技術基礎模塊教學都是以方法、過程為主線安排內容,使得課堂教學中始終貫穿一種“信息需求”的思路,意在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一方面,學生練習以“非零起點”為基礎,超越具體技術,超越基本任務。從而使得方法凌駕于技術之上,技術將為鋪墊和輔助,需要什么具體支持的技術再涉及什么技術,技術的講授不具系統性,零散且跳躍性較大,所以對于具技術的講授其實例的選取顯得尤為重要。另一方面,教師講解理論與演示技術并行造成時間過長,使得學生自主練習不足,理論與技術的掌握都不理想。因此教學中普遍形成了技術操作盲區,素養教育因而被孤立。“半成品”再加工的教學策略,其核心是為學生提供一些“待完成的教學模具作品”,旨在提供一種真實方案演示和操作的具體環境,為學生預設的一種文體“軟件”情境。
三、適用范圍。
1.適用教師講解信息處理的一般過程與方法,在教學中對技術點起支撐作用。
2.適用學生迅速配合教學進度進行實踐,即促進“任務驅動”教學策略的正確順利地運用。
3.適用技術點測試和過程評價但不適用學生終結性(作品)評價。
四、“半成品加工”策略的應用方法
信息技術教學中前后知識點有非常密切的關聯,上一節課的任務直接影響下一節課的學習。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適當引入“半成品”加工教學策略,將兩個知識點適當分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習,能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
“半成品加工”策略能很好地提高課堂教率,教學目標更容易實現。但是應避免把課堂變成“工廠”,學生操作是掌握了,但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卻被削弱,對于信息技術素養的培養比較不利。因此“半成品加工”策略的選擇權應該留給學生,一些基礎比較弱的學生用這種方法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對一操作水平比較高的學生提倡自己獨立完成創新性作品。因此,創造良好的機房環境,學生每課的作品都能很好地保存與調用是“半成品加工”策略應用很重要的一個環節,讓學生為自己做“半成品”。豐富的半成品與成品就形成了學生的成長記錄,在這些針對性強、技術難點安排合理的學習中,學生的信息素養將慢慢提高。
總之,“半成品加工”策略應用于教學實踐有很好的實踐意義,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體會到信息技術的內涵和操作要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學習情景,提高信息素養。
五、如何設計“半成品”
如何設計一個優秀的“半成品”是提高學生的基本操作能力最關鍵的因素,教師在設計時不但要清楚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而且也要掌握本章節的知識難點與重點、學生學習盲點。在設計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多種渠道掌握學生的最新動態,充分了解學生。二是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準確把握知識的重難點。三是充分挖掘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做到舉一反三,進而掌握新知。四是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設計有彈性的半成品,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六、使用“半成品加工”教學策略應注意的問題
1.設計的半成品應當是學生所熟悉和喜愛的。素材真實、貼近學生的半成品會使學生備感親切,從而有效地刺激和激發學生的想象,使學生能夠超越個人狹隘的經驗范圍和時間、空間的限制。如上述提到的“超鏈接”,我就以“我的學校”這個熟悉的半成品進行教學,讓學生樂于學習。
2.“半成品的加工”應具有明確性,同時要具有開放性。“半成品加工”在“半成品”的制作和“留白”兩方面都應針對教學目標和技術點進行科學設計,使課堂教學的“達成性目標”明確且具有可操作性。
總之,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真實、有針對性和教育藝術性的“半成品”,使每個學生都能站在同一個起點,讓每個學生在下課的時候,都能夠有作品,能極大地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體會到信息需求的內涵和技術操作要點,提高了課堂講授、概念理解和實踐練習的效率,優化了學習情景與訓練環境。在半成品加工教學策略的支撐下,信息技術新課堂更容易達成信息需求教學主線和技術素養教育滲透的雙重目標,促進技術教育與素養理念教育更和諧地統一在一起構建完美新課堂。
參考文獻:
[1]《用半成品加工策略,調各技術與素養的分歧》,山東省青州市第一中學,王愛勝
[2]《用“半成品加工”教學策略完成“信息加工”教學初探》,常熟市尚湖高級中學信息中心,孫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