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 楊帆 李薇
【摘 要】??谑谐鞘鞋F代化的快速發展,河道被侵占,水體的流通性被破壞,污廢水的大量排放,城市水生態環境遭受到損害,嚴重影響城市的市容、景觀和周邊居民的生活與健康。對城市水體的污染特征進行分析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治理與修復技術建議。
【關鍵詞】??谑?;水體污染;治理修復;探討
0 引言
城市水體承載著防洪排澇、雨、污水受納、調節小氣候、城市景觀美化與市民休閑等諸多功能,是城市現代文明的體現。
近年來,??谑谐鞘谢M程加快,城市的擴張建設使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市內河道被侵占,圍墾、裁截現象嚴重,不少河道縮短,變窄,斷面萎縮,而相應的納污排放系統建設又滯后于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市水體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水體污染呈現全面惡化趨勢,已嚴重影響了人居生活和城市景觀,河道整治和污染治理已成為海口市當前主要的任務。
1 ??谑谐鞘兴w污染成因
1.1 ??谑谐鞘兴w概況
??谑形挥诤D鲜”辈浚偯娣e2304.84km2 ,常住人口有200多萬人,??谑械靥幍途暥葻釒П本墸瑢贌釒ШQ髿夂?,年平均氣溫23.8℃,海南島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664mm,年均蒸發量1834mm。海口市歷史上稱得上是個水城,湖塘星羅棋布,流經城區的河流縱橫交錯,大小湖泊多達200多個,濕地面積較大。海口市河網水系發達,河、湖、溝、溪、海集于一體,海南島最長的河流--南渡江從??谑兄胁看┻^,水體網絡呈現“二橫五縱”的分布主格局?!岸M”是“南渡江—橫溝河—海甸溪—海洋”(簡稱為海甸溪)和“橫溝河—鴨尾溪—海洋”(簡稱為鴨尾溪);“五縱”主要是指五源河、秀英溝、龍昆溝、美舍河和南渡江。
1.2 水體污染成因
海口市作為南方濱海城市,水體污染的成因錯綜復雜,具體有如下一些方面:
(1)城市徑流污染
海口市雨量充沛,降雨徑流沖擊力大,初期雨水污染物的貢獻率較高。雨水在地表徑流過程中攜帶地面的各種污染物。降雨攜帶空氣中的顆粒污染物和氣態污染物,對TSP、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進行淋洗[1],其次,降雨還將屋面、樓頂、行道和綠化樹上積存的灰塵一并沖刷,降落至地面[2];降雨形成的城市道路地表徑流將路面積塵、街角垃圾、地表污漬、畜禽和寵物糞便以及建筑工地拆遷和開挖的建筑垃圾和土石等,進行沖刷流入水體。
(2)城市雨水溝道系統污染
??谑信f城區存在兩種排水體制,合流制雨污排水系統和分流制雨污排水系統;這些舊城區的雨污分流基本以截污為主,隨著城區經濟的發展,污水排放量增大,污染程度進一步加劇,降雨量較大時,截污難度也逐步加大,致使截污不完全,一部分污水直接排入水體。雨污分流系統應用的區域,也存在管網中雨污管的混接,管道建成后疏于管護和維修更新,致使部分管網管材出現變形、破裂和滲漏現象;一些居民為圖方便,在陽臺上洗滌衣物,洗滌污水則直接通過雨水管網排入河道內;區域內的一些餐飲、洗車店鋪排水也會將含有大量油污及酸堿廢水,通過道路雨水管排入水體。
(3)其他原因
城市水體污染的問題較多,情況也比較復雜,歸納起來,有城市郊區的面源污染,農業種植過程中的肥料施用,養殖過程產生大量的糞污廢水,會隨著地表徑流進入河道水體;內源性污染物釋放以及海水倒灌等[3],河道水體內源性污染物主要是沉積在河底的底泥,海口市屬熱帶海洋氣候,常年氣溫較高,淤泥中的有機物分解發酵,釋放出惡臭氣味,加之氮、鱗等物質的排入,使得水體極易富營養化,形成黑臭水體,影響周邊環境[4]。海水倒灌會引起河水中大量鹽分存留,近海海域的污染物也隨之進入城市河道,破壞了原來的河道生態環境,造成一些動植物和微生物死亡,死亡后的生物殘體腐爛變質,釋放出惡臭氣味,使水質變差。
2 水體污染治理對策
城市水體污染是由諸多因素造成的,徹底治理并非易事,也決不可能一蹴而就。??谑谐鞘兴w污染比較嚴重,一些水體變黑發臭,治理工程要采用分步走的措施,加強源頭治理,通過截污納管、河道清淤、水面保潔等措施,控制點源、面源污染,治理與管理并重[5]。
2.1 工程技術措施
2.1.1 截污、清淤和引水沖污工程
對舊城合流制排水體系的改造的主要方法就是截污,完善地下管網建設,逐步實現雨污分流。通過對影響市中心區河湖溝水質的污水口進行截流并網,將分散排放的污水有效導入污水處理廠,杜絕了市區河湖溝水質污染的源頭[6],從而解決污水直接排放及水體發生“黑臭”現象。
2.1.2 清淤和河湖曝氣復氧技術
清淤工程可以達到河道“疏通”,有效解決市區排澇、防洪,恢復河道生態系統,提升河道景觀的目的[7]。但是并不能徹底解決河道水體污染,如果跟不上,清淤工程要注意回淤問題,加強后續管理,并結合其他治理技術,進行綜合治理。
人工曝氣進行充氧,特別是對封閉的湖、庫水體,使黑臭水體的的無氧或厭氧狀態發生改變,提高了水體中的溶解氧,恢復水體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并利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改善水質,消除黑臭。充入的溶解氧可以氧化有機物厭氧降解時所產生的H2S、FeS、甲硫醇等致黑致臭物質,人工曝氣復氧增強了河道水體的紊動,有利于氧的傳遞和交換,起到改善水質、恢復水體生態平衡的作用。
2.2 生態修復技術
生態修復主要采用的技術措施是首先對河道系統進行改造,沒有雨污分流的河段,要在流域的污水排放口鋪設截污管,消除污染源頭,對河道坡面自然恢復,改變“兩面光”和“三面光”的人工渠道,恢復對地表徑流污染物的阻滯和凈化作用,河道沿岸的綠化美化工程,把河道兩岸建成綠色生態長廊和旅游休閑之地。
結合生態浮島(浮毯)、人工曝氣復氧技術(景觀曝氣)等技術,改變河道水質和底質的質地,營造水中植物和微生物適宜生長的生境條件。對于受到污染引起不同程度退化的河道生態系統,通過種植水生植物提高水體凈化能力,達到逐步改善水質的目的。
3 結束語
城市水體環境的治理,如果沒有科學合理的規劃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仍然會是年年治理年年污。城市水體環境治理與修復應作統一部署,從污染控源和水生態修復兩方面著手,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重點放在優先保護河流的自然屬性上,保證城市水系的連通性和完整性。
海口市城市水體的治理與修復,應秉承自然優先、整體優化的原則,更新理念,提高城市居民的控污意識和觀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現岸帶景觀與城市景觀的有機連接,充分體現和展示生態城市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內涵。
【參考文獻】
[1]黃廷林,李桐等.人工浮床凈化城市景觀水體的試驗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 39(1): 30-33.
[2]武海軍.深圳城市河流污染治理及生態恢復的措施[J].東北水利水電,2006(9)48-49.
[3]周祖光.海南省水資源現狀與開發利用[J].水利經濟, 2004,22(4): 35-38.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