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杏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對孩子的教育精力投入也逐步加強。而小組合作學習正是一種目前已被教師們所認可并應用于實踐中的一種教學模式,其有利于提升學生們的自主學習意識與合作精神,加強了學生之的創新能力與探究意識。本篇文章通過探究初中語文課堂,適當分析小組合作對學生們的重要性以及有效開展的途徑。為確保文章的準確性與嚴謹性,筆者通過目前小組學習面對的不足與缺陷、小組學習還應提升與改進意見等兩方面進行論述,具體闡釋小組學習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關鍵詞:小組學習;學生;初中語文課堂
引言:
隨著全球化的逐步完善,人類之間相互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合作的意識與合作的技巧,也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的所必需的一種重要素質。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之下,對于學生們的素質培養與學習能力的訓練就需要融入小組合作學習。而這種符合時代精神、嶄新的教學思想,已經在我國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中開始被重視與應用。
一、目前我國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所面臨的不足與缺陷
雖然我國在教學模式與教學水平上,積極進行改革與改善。但是,由于起步較晚,目前我國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的小組合作學習還面臨著許多不足與缺陷。
(一) 合作學習形式化
雖然目前我國很多教師都在嘗試將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大換血”,將原有的教學模式更新改善,從而創造出一種新型的合作教學模式。但是還是存在少數教師將這一號召作為任務去完成,例如:在領導視察的時期,會讓學生們提前進行排練,或者是告訴學生們應該如何說,如何做等,這樣不僅容易蒙蔽領導的視線,從而放松對教學的迫切感,還會讓學生們失去學習的積極性。整體合作學習更加形式化。
(二) 弱勢群體的忽視
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學習理解力有強有弱,這就需要教師耐心地去發現、制定每一位學生的教學計劃,將能力水平相似的學生進行分組合作。但是,更多的教師沒有注意到這一步驟,從而會造成在教學過程中,弱勢群體被大大忽視的現象發生。例如:在老師的問題提出時,優等生一個團隊會很快得出答案,并搶先回答。但是弱等生會需要很長的時間與教師的耐心。若是教師只是對優等生的答案提出贊揚,并且很快進行下一步驟,那么弱等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被大大磨滅,從而班級中“兩極分化”的現象更加明顯。
二、我國目前初中語文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需要進行改善與提升的建議
我國教學改革中,將小組合作學習投入教育與應用領域的時間較晚,起步較低,從而使得目前我國初中語文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的提升空間較大,需要進行改善的方面較多。
(一) 教師應該尋找一個學生們合作的契機
往往一個學生之間的合作是需要一個契機作為開始,強行進行討論是不能引起學生們的好奇心與主動性。而這一種契機就需要教師進行尋找與提出。教師可以在一種答案不統一、學生個人思考、探索有困難的時刻進行小組合作。例如:
在《范進中舉》這一課程中,教師在教授過課文并使學生對幾個人物擁有一定了解后,可以讓學生們進行小組合作,進行“范進為什么會瘋癲,你得到什么啟發”等小組討論。讓學生們進行思維的碰撞,從而使學生們更加深入認識到封建科舉制度的落后性。
(二)教師應該進行適時進行調節
在初中語文課堂上進行學生們的討論,就需要教師對此進行一個實時調節的作用。在遇到學生們面對一個難題時,教師應該及時進行解答并為他們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在學生們不清楚小組合作任務時,教師應該耐心進行補充,在小組合作的噪音過大時,教師應該進行音量的限控等。教師還可以將小組討論進行一定的提升與改善,使得其更加富于趣味性。例如,在探討《爸爸的花兒謝了》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們為什么“結尾處,寫爸爸的花兒謝了”,并拓展講解林海音的其他文章與背景文化,從而讓學生們更加深入了解作者,了解故事的創作背景,從而了解這篇文章。
三.結語
小組學習是一種語文工具性與師生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是書本的枯燥性與讀者的理解性的和諧統一,是師生之間的互動性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的和諧統一。其通過學生之間的頭腦風暴與思維碰撞,從而讓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讓學生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將初中語文課堂上原本枯燥的講授轉變為更加趣味性,讓初中學生們更加容易接受知識,并對語文產生一定的興趣與愛好。有利于提升學生們的合作能力,為學生們之后的發展奠定一定的基礎,讓學生們在教授與探討的時候提升自己的口才,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雖然,我國目前在初中語文課堂上小組合作學習還需要提升的層面有很多,但是,筆者相信其很快就可以達到教育的巔峰,并且希望通過本篇文章,讓更多的群眾了解小組合作,從而使教師與校方較強對于學生小組合作的精力投入,讓更多的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提升自我,增強友誼,加強學習的積極性與樂趣。
參考文獻:
[1]薛文偉.初中語文小組討論式教學優化策略研究.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2(05).
[2]董會菊.淺談數學課堂中的小組合作學習[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04)
[3]陳莎莎,馮學金.如何在教學中有效地組織小組合作學習[J].廣西教育,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