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德鑫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文化理念被引入中國十余年,在此期間,我國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本文將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現狀、傳承中的阻力進行分析,并對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創新機制加以闡述。
關鍵詞: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客觀困難
引言:近年來,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逐漸加強,社會及個人對此方面的重視程度也不斷提升,地方的保護工作也正處于嚴謹的落實當中。但是在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困難與阻力,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我國應積極創新保護機制,使其能夠得到更加有效的傳承和創新。
一、剖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現狀
為了能夠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建立了專門的非遺保護中心,從而能夠有效協調各個相關部門,做好非遺保護工作,目前已經取得的一定的成效。本文將以衡南縣為例,對我國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現狀進行分析。近年來,衡南縣多次組織文化遺產攝影作品征集活動,衡南漁民畫創意大賽、非遺法燈謎等競猜活動,拉近了群眾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距離,擴大了社會效應,同時也使社會對非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外,衡南縣還在傳統表演發展會議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統文化、當代文學創作發展相結合,進行了充分的探討和研究。根據調查和研究發現,衡南縣已經完成了《衡南縣春節習俗調查報告》,并且專門研討會討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經基本形成 。
二、分析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遇到的阻力與客觀困難
(一)法制建設落后
在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中存在法制建設落后的問題,對于損害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沒有具體的說明。同時,對其進行的保護工作也不夠嚴格,沒有制定明確的保護標準和清晰的管理目標。社會各階層在參與傳承和保護工作中沒有做到密切配合,缺少政策和法律方面的支持和鼓勵。部分地方單位在面對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時,沒有深刻認識到保護的重要性,對地區第一手資料的積累和民俗文化資源的掌握不夠重視,開展工作時十分遲緩,往往以能夠獲得經濟利益的程度來衡量遺產保護工作。
(二)創新意識不足
文化企業的形象是憑借文化品牌得以發展,是文化繁榮的重要標志。無形的文化品牌包裝是依靠先進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實現的,在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也是如此。以往傳統的傳承和保護方式主要是文字記錄,音頻、視頻以及圖片等作為輔助材料,這樣做只會使文化遺產成為一個“標本”,作為一種沒有靈魂的物體被傳承下去,失去其本質和靈魂,因此,為了能夠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鮮活的生命力,應積極創新保護工作機制。
(三)人力、資金投入力度不足
在資金的投入方面,主要根據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劃分,有些項目獲得了較多的資金支持,有些卻微乎其微。這是由于一些原有的市場效益較好的文化遺產,獲得了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一些市場效益較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民間故事類、民樂類等,政府雖然對其提供了補貼,但是依然面臨資金不足的困境,這樣將導致場地設施老化得不到有效改善,甚至一些傳承人迫于生計放棄傳承責任,嚴重的阻礙了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進程。
三、淺析我國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創新機制
對于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在保護中要注意根據不同遺產項目的自身特點,制定出有針對性的保護計劃。對于傳承和保護中存在的問題,應積極建立非遺保護工作創新機制,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保護工作機制和法律法規
針對非遺保護工作中法律法規不明確的現象,政府應從行政法、民法兩個方面進行制定相應法規,從而為非遺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政府在行政行為方面的規范應包括人口普查、歸檔、保存、傳承、弘揚等措施,從而實現保護行為。在民法方面應保證知識產權所有者的人格權和民事權利。此外,針對各個政府部門之間的利益,應積極建立協調機制,明確規定旅游行政管理部門非關稅和非遺保護部門之間的權利問題。
(二)積極聯系媒體,加大宣傳力度
加強與媒體間的聯系和合作,借助輿論的力量進行非遺相關知識和法規政策的宣傳,從而提升公眾對非遺工作的認識程度。利用報紙、廣播以及新媒體等渠道傳播非遺保護的重要成果,提升非遺項目的知名度,營造全社會積極保護非遺的文化氛圍。此外,還可以舉行專家講座,普及非遺知識的同時,培養專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人員,通過專家的講解,使其工作能力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升,從而培養出一支強有力的專業非遺保護團隊。
(三)克服困難,為非遺保護工作人員創造有利條件
非遺保護工作人員是遺產得以有效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積極對其進行相關的教育,使其能夠深刻認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從而端正工作態度,避免滋生浮躁、敷衍等不良作風。非遺工作人員所屬的領導部門也應該尊重和肯定工作人員的能力和經驗,聽取他們的工作意見和建議,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增加特殊補貼和待遇,為非遺保護工作人員創造有利條件,使其能夠解除后顧之憂,全身心的投入到遺產保護工作當中 。
(四)加強政策支持,創新保護工作形式
以往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主要采用開大會做動員、做表面文章的方式,真正起到的保護動員效果卻微乎其微。因此,應積極創新保護工作機制,將開大會的資金和時間節省下來應用到某個非遺項目或者資料的整理方面。同時,打破以往層層設立非遺普查轉向經費的方式,創新保護工作形式,利用非遺保護成果展演等形式向社會和有關部門展示非遺的成果,宣傳非遺知識,激發社會及政府對非遺工作的認識,尋求政府的大力支持,提供相應的資金、設備等輔助非遺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
結束語: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國非遺保護工作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新時期背景下積極創新保護方法,積累寶貴經驗并且創新工作機制,在政府等各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下,努力做好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工作。
注釋
1.王騰.地方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責任[D].山東師范大學,2015.
2.彭金城.草原絲綢之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D].山東大學,2015.
參考文獻:
[1]王騰.地方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中的責任[D].山東師范大學,2015.
[2]彭金城.草原絲綢之路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研究[D].山東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