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珺+戴揚+林松
摘 要: 教育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之一,博物館教育可以補充和延伸學校教育。博物館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發揮著獨特的教育作用,應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對大學生開展人文素質教育。
關鍵詞: 博物館 教育功能 人文素質 大學生
博物館是在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中逐漸形成擁有多種職能的文化載體,伴隨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博物館功能的認識不斷發生變化,博物館不再單純是保存、展示文物的場所,從最初只是供貴族觀賞奇珍異物的收藏室演變成為向全社會所有人開放的文化場所,從專家學者從事研究的場所,發展成為學校教育的補充設施、學生的第二課堂。
一、教育功能是博物館的重要功能
1.世界對博物館教育功能的重視
今日,“博物館應成為普通人的教育場所”已成為共識,國際博物館發展趨勢表明,當代博物館的功能已從過去以收藏為主轉化為今天的以教育為主。2007年8月24日國際博物館協會召開大會通過了經修改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將博物館的定義修訂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并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本次定義修改最重要的改變是調整博物館功能的表述順序,將“教育”放到首位,取代了多年來將“研究”置于第一的認識,使得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更加凸顯,教育使命更加明確。
2.我國博物館教育現狀
在近一個世紀的發展歷程中,隨著對博物館教育作用認識的逐漸提升,中國博物館教育的面貌正發生根本性改觀,博物館的教育理念和策略不斷調整,博物館的民族文化遺產資源得以為社會大眾所共享。根據國家文物局統計,截至2014年底全國已備案的博物館總數達到4510家,全年接待6億多人次的參觀。從2008年提出免費開放博物館,到2013年底,全國已有2780家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
但由于理念認識不夠到位、政策法規不夠健全、教育經費投入不夠、專業教育人員缺乏等種種原因,我國博物館參與國民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的深度和廣度與博物館教育發達的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我國的博物館教育尚未建立從幼兒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教育體系,各項教育活動開展得很不夠,博物館的教育功能尚未得到較好的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資源尚未有效利用,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效果都有待強化。
2015年3月,全國第一部博物館法規文件《博物館條例》正式實施,條例在加強學校和博物館之間合作、充分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上做出了明確規定。如相關部門應當制定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的政策措施,博物館應當對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提供支持、幫助,并在學生放假期間免費開放,鼓勵學校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國家政策法規的出臺將對博物館教育的開展將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二、博物館蘊含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
1.人文素質教育目標
人文素質是“人之為人”的基本素質,是人文知識積淀、內化和升華結果,它體現在一個人的文化修養、氣質風度、人文情懷、人格魅力等方面,是通過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升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深化和固化人文精神。人文素質的培養注重情感的潛移默化,著眼于人的性情陶冶、心靈感悟,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應教育引導他們:一要善于學習,不斷積累,了解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方面的人文知識,認識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哪些光輝燦爛的美好事物;二要汲取營養,豐富自己,將人文知識內化于心,提升品格修養、精神境界、人文情懷;三要身體力行,外化于行,體現出具有堅定的人生追求、正確的價值取向、較高的文化素養、高雅的審美情趣、靈活的思維方式、良好的行為習慣。
2.博物館豐厚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
博物館匯集了地域代表性的文化,是人類文化記憶的傳承、創新和保護文化多樣化的陣地,是一個國家文化底蘊和品位的代表,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博物館發展至今,其具有的作用和內涵已遠遠超出它最初成立時作為“文物倉庫”的作用。博物館蘊藏著豐富的人文素質教育資源,它珍藏歷史記憶、蘊藏傳統文化、展示藝術瑰寶,既包含豐富的人文知識,又蘊含深厚的人文精神,有待我們挖掘利用。以南京為例,南京是歷史底蘊深厚的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物館事業發展良好,目前擁有大大小小各類博物館六十多家。其中南京博物院是20世紀30年代中國最早創建的博物館之一,是大型綜合性的國家級博物館、全國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國家重點博物館。以“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質”為己任,以各種陳列展覽為媒介,榮獲中國博物館協會頒發的“2014年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獎項。此外,南京市博物館、南京直立猿人博物館、六朝博物館、明孝陵博物館、明城垣史博物館、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渡江勝利紀念館、科舉博物館、雨花石博物館、云錦博物館、民俗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金陵竹刻藝術博物館、白馬石刻藝術博物館、老行當博物館等眾多博物館記載了南京悠久的歷史,匯聚了地域文化的精髓。
三、發揮博物館人文素質教育作用
1.博物館獨特的人文素質教育方式
博物館是歷史、文化、藝術教育使命的承擔者,在提升國民素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博物館作為匯聚國家民族文化遺產精華的場所,不僅是保存、展示文物的場所,更是人們感受歷史的源遠流長、追尋文化根基、引發深入思考和想象的精神空間。博物館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它讓人們直觀地看到歷史變遷中遺留下來的人類智慧的結晶,從而感性地認識歷史,它運用大量的文物標本、實物、模型等作用于觀眾的感官,多感官多渠道地向觀眾傳播信息,觸發觀眾的感悟與思考,留下深刻的記憶。
2.促進大學生走進博物館的策略
一方面,博物館應充分挖掘其教育資源,展現與課堂教學不同的獨特魅力,發揮教育方式生動形象的優勢,將每個展覽、每件展品在參觀者意識中呈現出多層面意義,為參觀者提供一個開放的空間來閱讀展品,讓參觀者有效利用這個空間在頭腦中進行知識建構,在精神層面上得到滿足。現代化博物館在展覽中更加注重參觀者的感觀、感受,除展品、圖片外,還以聲、光、電等現代科技表現形式讓參觀者親身參與、互動,強調以“體驗、感受、互動”的方式展示信息。另一方面,高校應增強利用博物館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意識,可以通過開設講座、選修課等方式宣傳介紹博物館,增加大學生對博物館的認識和了解,引發興趣。可以結合相關課程,組織大學生參觀博物館,讓大學生實地感受博物館的魅力。還可以將參觀博物館作為課外實踐要求,納入素質教育考核體系,促使學生利用課外時間多多走進博物館,進而養成閑暇時間去博物館的習慣。
博物館與高校的合作共建是較好的模式,可以共建志愿服務基地、校外實踐基地,既吸引大學生近距離了解博物館、宣傳博物館,又緩解博物館人員不足的問題。如2017年第41個“5.18國際博物館日”,曲阜市文物局漢魏碑刻陳列館攜手曲阜師范大學義務講解員走進師大校園,宣傳博物館和碑刻文化,活動在曲阜師范大學書法學院和漢魏碑刻陳列館同時開展,吸引眾多大學生的注意力,收到很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單霽翔.關于新時期博物館功能與職能的思考[J].中國博物館,2010(4).
[2]吳鏑.美國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對接融合[J].比較教育研究,2011(5).
[3]徐寧.淺議博物館與高校的合作共建[J].博物館研究,2016(3).
[4]姚安.博物館12講[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2.
[5]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2015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研究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5SJD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