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寧
摘要:The City of Ember為美籍專欄作家琴娜·杜普洛(Jeanne DuPrau)的暢銷奇幻小說。故事主要講述了男女主人翁根據殘缺的線索破解信息,并根據線索尋找到了由地下通向地面上的通道,第6-9章講述了女主人翁發現了一份殘破的信息,繼而轉變態度與男主人翁一起破解信息,尋找出路。這四章是整部小說中的情節轉折部分,在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本文以功能對等理論和目的論為依據,對該著作第6-9章的翻譯進行原文文本分析,為翻譯該著作和探析兒童文學的語言特征與翻譯策略做準備。
關鍵詞:The City of Ember;翻譯;文本分析;兒童文學
一、原文介紹
The City of Ember是美籍專欄作家琴娜·杜普洛(Jeanne DuPrau)于2003年出版的一部全美暢銷奇幻小說,這部小說一經出版,就受到廣大讀者及專家們的熱烈好評,被全美教師推薦為學生課外必讀佳作,2004年被選為美國圖書館協會精選圖書,2006年獲得馬克吐溫獎和懷特童書獎,具有兒童文學作品的典型特征,文中語言簡潔清晰、生動有趣、形象具體。這部小說是一部末日后小說,情境設置在大災難之后的世界,對廣大兒童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
二、翻譯目標及意義
為完成對全美暢銷奇幻小說The City of Ember的翻譯,依據功能對等理論、翻譯目的論,翻譯時要忠實于原文內容,遵循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的標準,盡量真實再現原文的語言特征和形式風格,為讀者提供適合的中文譯本,使其能夠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文小說的風采,和原文讀者具有相同的閱讀感受。
筆者希望通過對The City of Ember的翻譯,將此全美暢銷奇幻小說介紹給廣大中文兒童讀者,并期望對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研究起到推動促進作用。
全美暢銷奇幻小說The City of Ember是全美教師推薦學生的課外必讀佳作。奇幻小說中充滿了神秘的冒險和奇特的事物,能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加深思考,進行發散思維,豐富并開拓兒童讀者的思維和想象力。The City of Ember這部小說即是如此,并且這部小說還是一部末日后小說,情節設置在人類大災難之后,其中充滿了教育兒童積極思考和珍惜當下的意義,所以應該鼓勵更多的讀者來閱讀這部小說。翻譯這部小說,可以檢驗自己對翻譯理論及翻譯技巧的運用,使漢語讀者受益,同時通過此末日后小說,推動更多的人來珍惜寶貴的自然資源、珍惜我們眼前所擁有的,調節當下兒童青少年的急躁性情。
第6-9章為整部小說的情節轉折部分,在原文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主要講述了女主人翁在發現了一份殘破的信息后轉變態度,與男主人翁一起推算、破解殘留的信息線索,在重重危機之下,一步步地尋找到目標,內容扣人心弦,同時在這四章還存在著全書中最難翻譯的部分,如模糊語句、殘缺不全的文字等的翻譯。
外語類兒童青年讀物的翻譯,一直以來都具有較大的難度,譯者不僅需要具有高超的翻譯技巧,還需要從兒童心理特征、語言特征、認知特征等多方面來考慮,以讀者為中心,為兒童而翻譯。本文是對著作進行文本分析,為未來該著作的全文翻譯打基礎,希望在本文的基礎上,譯者在進行該著作翻譯時,能找出現代奇幻小說與以前奇幻小說的翻譯差別及變化,并對譯者們的翻譯實踐產生啟迪作用,希望能夠為今后的此類相關研究做出貢獻,更加完善兒童文學作品的翻譯學術研究,完善出相應的綜合性的、系統性的翻譯研究方法。
三、原文背景
(一)關于作者
The City of Ember的作者為美籍專欄作家琴娜·杜普洛(Jeanne DuPrau),1944年生于美國舊金山,曾擔任過英語教師、電腦公司技術文件撰寫員、教育書籍編輯等,同時也寫散文、書評、教材等,現在從事專業寫作。The City of Ember是琴娜·杜普洛的第一部小說,她對這部小說構思多年,一出版便獲得美國教師、家長與學生的熱烈歡迎。作者對兒童了解深入,并深諳兒童心理和語言特征。原著是一部四部曲,由The City of Ember (2003)、The People of Sparks (2004)、The Prophet of Yonwood (2006) 和The Diamond of Darkhold (2008)組成。
琴娜·杜普洛原本無意在作家之路上有所發展,她是純粹喜歡寫作和看書,是一段時間之后她才想當作家和插畫家。杜普洛在自己5歲那一年,就用紅色和綠色的蠟筆,畫出了她的第一部著作Frosty the Snowman,并且在她求學期間,從未停止過寫作,有些寫作是老師布置的作業,有些則是她自己隨手的作品,包括詩、雜記、故事和信件等。她大學畢業后做了幾份不同的工作,但都是與寫作、閱讀有關的工作,后來在中學教授英文。杜普洛曾經在教育刊物出版公司擔任過編輯,也在電腦公司工作過,她在下班之后或閑暇時間,只要有空閑,就一定會繼續自己的創作,描寫她認識的人、自己的親身經歷、看過的書、想到的點子,然后開始把這些作品寄給各個出版社,也經常有伯樂出版她的作品。她寫了一本又一本的書,寫得愈多,靈感就愈多。所以,在回答“你幾時決定當一位作家?”這個問題的時候,杜普洛說:“從來沒有。”杜普洛沒有做出什么決定,她只是想寫作,而且想一直寫下去,因為寫作是她的興趣和愛好。
(二)原文版本
The City of Ember是琴娜·杜普洛的第一部小說,也是她第一次出版的長篇小說。全書共二十個章節,2003年由美國紐約蘭登書屋出版社出版發行,2008年由環球影業公司拍攝為熱映電影,2006年由臺灣繆思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為繁體中文《微光》,但難以購買。這部小說為全美暢銷奇幻小說,也是全美教師推薦學生課外必讀佳作,2004年被評為美國圖書館協會精選圖書,2006年獲得馬克吐溫獎和懷特童書獎。小說采用順敘的方式將故事情節展開,人物形象豐滿,情節跌至起伏,兩位主人翁探尋城市出口的過程充滿了懸疑與刺激,內容耐人尋味、扣人心弦,語言簡單有趣。
(三)原文主要內容
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末日后的故事。在不久的將來,人類引起的大浩劫,讓世界成了一片黑暗,但是建成了一座只能運作200年的地下城市,用于維系人類最后的族群。這個黑暗城市中唯一的照明就是街道上的無數電燈。隨著城市運作近200年,停電次數越來越頻繁,城市里的居民開始恐慌起來。少女莉娜和少年杜恩是一對好朋友,兩人常在如迷宮般的地下城市中嬉戲。在這里,孩子十二歲就要離開學校,開始工作。莉娜想當信使,可是,她抽到的不是信使,而是地下管道工。也就是說,她必須待在深深的地下通道中。杜恩愿意待在地下,他打算研究、修復發電機,解決城市的危機,但是他抽到工作是信使,之后杜恩就和莉娜交換了工作。莉娜偶然發現家里一個鐵盒子里有一份殘破的文件,她和杜恩將它拼湊起來,發現那竟是建造者留下的走出城市的指示!難道在無盡的黑暗之外,另有天地?莉娜和杜恩將竭盡所有勇氣和智慧去解開其中的秘密,從而拯救整個城市——一切必須趕在城市的燈光熄滅之前進行!
這部小說通過這一末日后情節,引導兒童讀者擴展視野、珍惜現在、思考未來。
(四)原文結構與語言
原文為記敘文,以破解殘缺的信息,一步步地尋找到走出城市的路線為行文線索,圍繞著兩位主人翁不畏艱險、突破重重困難最終找到出路的故事內容展開全文,采用順敘的記述方法,敘述故事情節發展,內容環環相扣,結構緊湊,邏輯嚴密。
原文為兒童文學作品,語言簡潔精煉,卻又豐富生動,短句、簡單句型較多,使用了較多的兒童化的語言對話。由于故事情節需要,第6-9章中存在許多模糊殘缺的語句,導致原文對話問答中出現了錯假詞匯,造成語言溝通不暢。
四、小結
本文總體介紹了翻譯原作The City of Ember的背景,其中包括對作者琴娜·杜普洛(Jeanne DuPrau)的生平事跡及其主要作品的簡介,概述了小說The City of Ember的主要內容與相關情況說明,并介紹了關鍵部分的第6-9章的內容,對原文結構及語言進行了分析。
通過對原文及原文作者的分析,更有利于譯者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及對原文風格形式的把握,從而為今后在對原著進行翻譯時,能夠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更恰當的翻譯方法,使譯文更貼近原文,更準確地表達出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
參考文獻:
[1]DuPrau, J. (2003). The City of Ember.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2]連淑能,(2006),《英譯漢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