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突破和發展,極大的改變了以往的傳統媒介,新媒介的涌現也改變了傳統大眾傳播的模式和形態。為了更好的對新傳播模式進行研究,筆者主要分析了新媒體視野下傳播內容的特點,希望能夠給大眾媒體傳播活動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幫助。
關鍵詞 傳播內容;新媒體;傳播特點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91-0013-02
新媒體作為一個比較復雜的動態概念,其所處的時期和語境不同,其含義也可能存在較大的不同。電視廣播技術的發展和傳播讓人們的視覺系統和聽覺系統得到了很好的延展,人們獲取信息主要是通過畫面和聲音。數字技術和各種移動終端的使用,也讓傳播逐步進入到了互聯網時代。信息變革發展帶動了媒體產業的進步和發展。
1 新媒體和傳播內容
20世紀60年代便出現了新媒體概念,1967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P.Gold mark首先提出了new media這個詞語。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也一次一次的刷新了人們感官,特別是隨著科技進步,IT技術的發展,和舊媒體相比,新媒體在進行信息處理和展現的時候,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新傳播媒體影響了傳播的內容,傳播內容外延和范圍不斷的增加。并且新媒體技術具有內容自生的特點,其門檻比較低,特別是移動終端以及PC終端的存在,給信息傳播提供了便利。新媒體環境下,傳播內容呈現出了互動性、廣泛性以及不可控性等一系列的特征。
2 新媒體視野下傳播內容的重要特點
2.1 傳播內容具有廣泛性的特點
以往,大眾媒體一般都會使用手段和技術來再塑造現實世界,然后再通過特定渠道將傳播內容傳播給人民群眾,這種傳播模式也是比較典型的單行模式,普通大眾無法將自己的意見公開的表達出來,接受信息是比較被動的。在新媒體時代,大眾媒體信息的發送、傳播以及接受者的定義逐漸模糊,人人都能夠進行內容的生產。理論而言,每個人只要通過手機或者電腦,在有網絡信號的地方便能夠借助社交平臺進行新聞內容的創造。
以筆者所在的徐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為例,徐州廣電的App、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下載、訂閱用戶達到了200多萬,每周各類型產品的總點擊量約400萬次。
新媒體的傳播還具有長尾效應。長尾效應最基本的原理便是只要擁有足夠大的渠道,那么需求量比較小,非主流產品的銷量也可以和那些人們需求較大的主流產品的銷量相比。人們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獲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互聯網也會分類信息,只要進行標簽的點擊,便能夠找到很多和自己一樣喜歡這類標簽的人,從而進行信息和意見的發出。若是意見和信息夠多并且夠好,那么在長尾效應下,非常容易出現二次傳播以及三次傳播,參與的人也會不斷的增加。
比如2013年4月20日四川發生的雅安地震,最早的微博出現在地震后53秒,這也體現了大眾充當了媒體角色,其在第一時間將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發布到互聯網上,獲得人們的關注,然后傳統媒體介入。
以今日頭條App為例,今日頭條是通過數據挖掘分析出用戶愛好興趣、行為習慣,推送的新聞只給對它可能感興趣的用戶。這樣帶來的效果就是,今日頭條這樣的App對于用戶來說,越來越具有粘性,其掌握的數據也越來越多。目前,類似于今日頭條這樣的聚合型新聞客戶端,比如天天快報、網易新聞也正在做整合地方媒體資源的工作。
2.2 傳播內容呈現出頻繁的互動性
對于新媒體而言,互動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征,互動性指本身便是傳播者和受眾之間互動的傳播,本身便是雙向的傳播。
以筆者所在單位為例,目前已建立了將近200個微信群、QQ群,群員總人數達到了5萬多人。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更加清晰的知道目標客戶的需求,想要看什么樣新聞,從而發布定制用戶需要的產品,有效的把控輿論場的走向,引導輿論。
2.3 傳播內容形式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和大眾傳媒比較,新媒體傳播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除了傳播固有的圖片和文字,還能夠將圖像、音頻、視頻、文字以及動畫結合在一起,利用PC或者是移動終端來進行傳播。
以傳統媒體的電視為例,從播出節目,到被用戶獲取,然后再通過電視發表自己的觀點,因為受到了審核和用戶體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相比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基礎、互動性等就要差了很多。而新媒體能夠將各種傳輸渠道、終端以及信息組合在一起,保證用戶能夠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可以通過任何終端進入到網絡中去,從而更快更直接的獲得相關的信息。
2.4 傳播內容具有不可控的特點
傳統媒體時代,傳播的內容是可以控制的,只有符合群體規范以及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才能夠通過傳統渠道來傳播。而在新媒體時代失去了傳統的把關人,這也直接導致了很多流言充斥于網絡。流言指的是來源不清晰,有些消息和言論無法確認,并且社會環境不確定性也較強,信息處理時,人們很容易出現吸收偏頗的情況。
對于一些自媒體,不具備相關新聞采編資質,卻以突發事件、輿論監督為主要報道內容,刊載一些未經核實的,在微信群、在QQ群、在論壇上獲取的投訴、舉報等極具情緒化信息,更有甚者會片面轉載主流媒體的輿論監督報道,修改標題,做標題黨、放大負面信息,不去采訪核實,為了吸引客戶眼球快速發布,擠壓輿論空間。
普通人民群眾往往無法很好的辨別信息的真偽,情緒非常容易受到煽動,在沒有真相的情況下,抵觸情緒較容易出現,言行也可能會比較激烈,從而導致網絡暴力事件的出現,造成嚴重影響。并且,新媒體視野下,大眾不但是接受信息的人,還是傳播和發布信息的人。就新浪微博而言,普通人只要通過郵箱或者手機注冊便可以使用新浪微博來進行信息的傳遞。
3 結論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傳統媒體來說,既是空前巨大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機遇。傳統新聞媒體需要打破固有思維,樹立移動互聯網思維,主動適應新聞入口社交化趨勢,借力新聞聚合平臺應用,注重新聞分享,實現個性化精準推送。而面對移動互聯網對傳統新聞生產的挑戰,傳統新聞生產者需要轉變新聞生產思路,將新聞報道作為一種“產品”,實現產品化運營,打造專門的內容生產團隊。未來的移動互聯網新聞客戶端新聞生產,既需要在創新中發展,也需要在規范中前行。
參考文獻
[1]楊琦,王晶.新媒體電視的內容形態與傳播特點分析和研究[J].才智,2014(36):378.
[2]吳迪.高等院校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音樂時空,2015(6):155.
[3]章櫻櫻,承劍芬.試論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19-21,25.
[4]買中傲.工科高職院校公共藝術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應對——以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教育,2016(6):42-43.
[5]田雨霖.淺析微博等新媒體新聞傳播對傳統媒體的影響及融合[J].新西部(理論版),2016(16):9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