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素玉
摘 要: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已成為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就業工作新增的重點任務。文章通過研究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現狀和成因,有效發掘解決策略,從而喚起高校對離校未就業學生問題的重視和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從而提高高職院校就業質量,維持社會穩定。
關鍵詞:新常態;高職院校;就業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1.高職院校離校未就業畢業生調查的現實意義
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會對社會經濟生活產生較大影響,關注剛出校門但暫沒找到工作的那部分學生,對促進高校的就業質量和維持社會的和諧穩定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對新常態下提高高職院校就業服務質量,推動高職院校的全面改革,從而實現高職院校的“內涵式”發展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2.新常態下高職院校離校畢業生未就業現狀分析
(1)高職學生離校后不就業的原因。
在本次調查中,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群體中的未就業原因歸因為四大類:55.6%的畢業生選擇畢業后不就業的原因為沒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20.3%的畢業生選擇的原因是家人能養活自己暫時不想去工作;18%的畢業生處于跳槽的階段;6.1%的畢業生正在籌劃創業,不愿意為他人打工。數據表明,與“70后”甚至“80后”相比,“90后”更為注重自我意識,敢于向“鐵飯碗”說不,始終堅持“只找自己喜歡的”。
(2)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專業分布特點。
在對200名離校未就業學生的調查中發現,一些傳統意義上較熱門的專業,如工商行政管理和計算機信息管理,不再像以前那樣是“香餑餑”。此外,因高職院校受辦學條件和辦學資質的限制,像表演藝術和藝術設計這些專業的學生,很難像本科院校的畢業生能很快地找到稱心的崗位,因為這兩個專業就業與才華、機遇、資質等因素息息相關,有趣的是這兩個專業選擇自主創業的學生較多。
(3)高職院校針對問題的普遍做法。
筆者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在就業工作的人員、經費、設施、場地等硬件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在“全員化、全程化、專業化、信息化”等軟件方面尚未完全開展,離校未就業的學生存在聯系方式變更、信息跟蹤困難等問題。
3.高職院校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指導策略與探索
(1)建立“就業后”精準服務管理機制。
目前我國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已被納入公共就業人才服務范圍,這一特殊群體的就業指導服務已由國家購買,由下屬的各級人才服務機構或社會組織具體負責。高職院校在離校未就業工作方面還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學校應建立精準的“就業后”服務管理機制,在人員、場地、經費上予以增持,為畢業生精準的發送實施“一對一”重點幫扶,跟蹤服務未就業畢業生,落實扶持政策[1]。
(2)建立多方合力的離校學生管理機制。
針對離校未就業學生的管理工作現在還是各自為政,各?。ㄗ灾螀^、直轄市)人力資源部門及各個高校之間缺少固定的動態數據庫。搭建多方合力的政府與高校之間互通的畢業生數據平臺勢在必行。高校要發揮作為用人單位和高校畢業生的橋梁的搭建作用,制訂學校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關系表,用活人才機構的信息資源,真正實現用人單位、人才市場、高校和離校未就業學生之間的無縫對接[2]。
(3)要擴充就業指導教師隊伍。
對離校未就業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指導,高職院校應該擴充就業指導老師的隊伍,讓他們接受專門的職業指導師理論學習,并組建一批穩固的隊伍,專門針對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進行后續跟蹤、調查并做好后續就業指導服務。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學生離校后跟母校完全脫離關系,母校也無法掌握學生后續信息的尷尬局面。
在當今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重的情況下,離校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應引起校方和社會充分的認識和重視,探索建立科學的幫扶機制,對于維護社會、學校穩定和諧和學生的成長成才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李小燕,李雄文.福建省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就業管理服務探析.山西青年,2016( 2):39-40.
張 煒,朱倬然.試論做好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的職業指導.改革與開放,2016(2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