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欣+柴彬彬
摘 要:針對職業院校信息技術課程網絡教學資源特點,文章從可獲得性、實用性、教學過程管理以及教學互動評價等多個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了信息技術課程資源建設的思路與分類,提出了“內容、模塊、發展”資源建設模式。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程資源、建設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4
文獻標識碼:A
一、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建設現狀
隨著我國教育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加快,網絡課程、在線課堂、學習空間等信息化教學方式方法已經在各職業院校快速開展。以信息技術課程網絡教學資源為例,由于缺乏科學統一的管理,雖說網絡上課程資源多如牛毛,但檢索和搜集都很困難。
2.存在問題
(1)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比較零散,缺乏科學的統籌與規劃,重復性強,利用率低。
(2)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滯后且更新緩慢。大部分課程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支持服務內容已經遠遠落后時代的發展,并且大部分課程建設好課程資源后幾乎沒有更新。
(3)課程教學資源建設重視頻輕實踐,針對性不強。網絡教學資源大部分都是教學課件或視頻,很少有實訓素材。學習者往往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實踐和實訓。
二、信息技術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的基本原則
(1)系統性原則。搭建結構完善、功能齊備的教學資源系統,除了充分研究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標準、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等因素,還要系統地研究學習對象層次以及專業技能需求的不同,來規劃與設計課程教學資源。
(2)實用性原則。在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中,根據教學情況與學習需求,進行有助于學生主動學習、師生便捷互動、知識技能同步的教學資源建設。
(3)發展性原則。
信息技術課程在信息時代是一門不斷發展進步的課程,在資源建設中要注重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和更新教學設計與教學內容。
三、信息技術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模式
(1)基礎內容資源。該模塊資源的作用是呈現和鞏固課程的基礎學習內容,主要包括課程內容的設計、學習效果的強化等,將信息技術的課程媒體素材、試題、試卷、課件、案例、文獻資料、網絡課程、常見問題解答等體現出來。
(2)指導提升資源。該模塊資源的作用是指導教學過程,提升學習效果,主要包括課程內容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教學策略的設計等,將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設計方案、課堂教學設計方案、學案等呈現給學習者。
(3)教學成果資源。該模塊資源主要是指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成果與作品,體現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同時形成教與學評價,在資源積累的基礎上將學習作品進行展示,促進學習。
(4)即時互動資源。該模塊資源主要是指課程資源建設中在線互動所使用的平臺環境,為網絡教學的模式展開創造條件,支撐整個教與學的過程,準確把握學習者的學習情況。
根據上述建設的相關原則與分類,設計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基本框架,如下圖所示:
該框架采取“內容、模塊、發展”模式,對信息技術課程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進行規劃。內容方面是指建設課程知識、實踐實訓和鞏固提升三塊,聯系課程教與學,加強技能訓練;模塊方面主要通過上述四類模塊來建設資源,體現資源開發的立體化與生態化;發展方面以時代為背景,緊密結合時代發展和不斷更新資源內容,體現資源的先進性。
信息技術課程網絡教學資源建設是職業院校教育教學信息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深入探討信息化教學研究與實踐,大力推動信息化教學應用,將有效促進職業學校信息技術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余勝泉,朱凌云.《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體系結構與應用模式.中國電化教育,2003,(3): 51-55.
桑新民,謝陽斌.在學習方式的變革中提高大學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攻堅戰.高等教育研究,2012,33(5) :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