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娥+雷紅+李立新+程光
摘 要:文章提出以任務驅動為主線,融合機械專業的主干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機械類平臺課程改革。如理論課程與課程設計同時進行,設計任務先分散再集中,將過程考核和終極考核相結合,直觀演示講解過程,確保有連貫的知識輸入,方便學生理解和接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任務驅動;平臺課程;連貫的知識輸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融合教學內容
工程圖學、機械設計基礎、互換性與技術測量以及工程力學是機械專業的主干課程。在整合以上課程資源前,大部分課程都是沿用學科本位教學模式,各門課程自成體系,都有其自身體系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卻忽略了知識的綜合利用,制約了實踐能力的培養。重新整合五門課程后,可把原有的課程內容有機地連接起來。
減速器涉及機械零件中所有基本通用零件的設計,是機械基礎系列課程的綜合運用。以減速器設計為主線,工程圖學課程引導學生進行減速器裝配圖及零件圖的繪制;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引導學生進行減速器中重要零件的尺寸精度和配合設計,確定重要零件的形位公差和表面質量要求;工程力學課程引導學生進行減速器中各重要零件的受力分析;機械制造技術基礎課程引導學生設計和制定減速器典型零件的工藝規程。這樣能使專業技術基礎課間的內容銜接緊密,不僅能使學生運用和鞏固所學理論知識,方便設計方案的比較和參數的選取以及結果分析,而且能使學生懂得從事機械設計時,必須綜合考慮強度、剛度、結構、工藝、裝配、潤滑、密封、經濟性等方面的問題,并由此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概念,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2.課程設計與理論學習并行
以前的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在大三第一學期期末進行,兩周完成,包括減速器結構設計、軸、齒輪等關鍵部件的強度設計以及精度設計,學生的任務量大,通常需要熬夜完成設計任務。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于減速器結構設計、軸、齒輪等關鍵部件的強度設計,沒有時間對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精度設計內容進行認真詳細的設計,出現的錯誤較多。
以任務驅動為主線的機械類平臺課程改革后,理論課程與課程設計同時進行,設計任務先分散再集中,理論學習前,學生就領到設計任務,帶著問題去聽課。學生在學習理論課的同時,將以完成課外作業形式掌握撓性傳動、齒輪傳動、鍵、軸、軸承等零件的設計或選用、精度設計以及強度設計等內容。由原來的理論課程變為現在注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個過程不僅使學生對所學課程相關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同時提高了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3.教學手段升級
結合工程圖學、機械設計基礎、互換性與技術測量以及工程力學課程教學內容以及減速器的結構特點,打造多媒體輔助教學平臺,各門課程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針對同一機構的零部件結構設計、精度設計、力學分析等內容進行直觀演示和講解,有連貫的知識輸入,以方便學生理解和接受。
4.多元化考核方式
將過程考核和終極考核結合起來,由課程設計老師和工程圖學、機械設計基礎、互換性與技術測量以及工程力學課程老師組成答辯小組,根據各門課程的成績確定學生的平時成績;根據課程設計內容,綜合各門課程的考查要求建立答辯題目庫,答辯時針對所繪制的軸和齒輪的零件圖以及裝配圖提出問題,確保學生清楚設計的各個細節,也防止同一數據組成員之間互相抄襲,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以及知識運用綜合能力。通過答辯,任課教師也可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實際中的運用能力,以便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提高教學質量。
以減速器的設計與制造為任務導向,將工程圖學、機械設計基礎、互換性與技術測量以及工程力學機械專業的主干課程串聯起來,理論課程與課程設計同時進行,過程考核和終極考核相結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所學課程相關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在計算技能、制圖水平、熟悉資料及有關標準規范方面得到較好訓練,為學生以后更好地學習專業課和將來從事機械行業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李海燕.《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改革與實踐.科技信息,2012(11):174-175.
朱 玉.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教改的探討.中國電力教育,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