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鴻勝
摘 要:豬傳染性胃腸炎是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各年齡段豬均可發病,但對哺乳仔豬的危害最嚴重。本文就該疫病的流行特點、臨床表現、病理剖檢變化、診斷要點以及防控對策進行闡述,以期為該病的防控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豬傳染性胃腸炎;診斷;防治策略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是誘發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病原,病豬表現為腹瀉、嘔吐、脫水等癥狀。隨著我國生豬養殖規模的日益擴大,而在疫病防控方面還存在很多不足,導致豬傳染性胃腸炎經常流行。因此,本文就如何防控該病進行主要闡述,以供參考。
一、流行特點
病豬與帶毒豬是傳播此病的主要傳染源。病毒主要經過糞便、乳汁、嘔吐物、鼻分泌物、呼出氣體排出體外,污染周邊環境。當健康豬接觸到受污染的飼料、飲水、器具、空氣等均易感染,但其它動物不會感染。大約一半的康復豬都帶毒,排毒時間為14~56天,最長時間達到104天。該病多流行于冬春寒冷季節,每年12月到翌年4月。流行形式具體可分為三種:第一,通常在新疫區內流行;第二,呈地方流行性特點,仔豬與易感豬最易染病;第三,呈周期性地方流行特點,在疫病流行期間病毒多藏匿在大豬肺臟內,成為感染仔豬的主要傳染源。當仔豬斷奶后不能從母體獲得抗體,進而重新成為易感豬。因此,每到冬天豬群又會重新感染,使本病能夠延續下去。
二、臨床表現
該病潛伏期通常只有15~20h,有時可長達48h,一般在48~72h內可感染全群生豬。仔豬發病后出現嘔吐,繼而出現劇烈水樣腹瀉,有的腹瀉呈噴射狀。病豬體溫保持在38℃~39℃,若出現繼發感染,體溫可超過39℃。仔豬糞便呈灰白色或黃綠色,伴有惡臭,嘔吐物中可見尚未消化的黃色乳塊。腹瀉嚴重的仔豬糞便中通常可見尚未消化的凝乳塊,伴有腥臭味。病豬由于脫水嚴重,非常口渴,消瘦。病豬日齡越小,其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未滿10日齡的仔豬通常在發病后2~7天內死亡。14日齡以上的仔豬盡管極少死亡,但康復后體質差,發育不良。保育豬與育肥豬發病后食欲下降,伴有腹瀉,一般在1周內好轉、痊愈。
三、病理剖檢
病死仔豬脫水嚴重,體形消瘦,胃內存在不少黃色或白色的乳塊。胃底黏膜呈充血狀態,有出血。腸管為半透明狀,內部填充有液體,呈白色或黃綠色,有的腸管內含有沒有消化的凝乳塊。另可見腸系膜充血,淋巴結腫脹現象。經組織學檢查發現小腸絨毛縮短,黏膜上皮細胞發生變性、脫落。
四、診斷要點
根據病豬癥狀、流行病學特點以及病理剖檢結果可對病情做出初步診斷。然后,經熒光抗體檢測法與血清中和試驗后確診。此外,應注意與臨床癥狀相似的疫病進行鑒別,包括仔豬白痢、紅痢、黃痢、豬副傷寒、輪狀病毒病、豬痢疾等。
1.仔豬紅痢。以不足3日齡的仔豬發病率最高,而已滿7日齡的仔豬則極少發病。病豬排紅色糞便,時而嘔吐,剖檢顯示腸內容物呈紅色,小腸出血壞死。
2.仔豬白痢。該病一年四季皆可出現,呈地方性流行,病豬不會嘔吐,排白色糊狀糞便,小腸呈卡他性炎癥。
3.仔豬黃痢。好發于未滿7日齡的仔豬,其病死率最高。病豬糞便為黃色糊狀,極少嘔吐。經剖檢發現,十二指腸最嚴重,其次為空腸、回腸、結腸。
4.豬副傷寒。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特點,多見于2~4月齡的豬。剖檢發現淋巴結、肺、肝等部位存在壞死灶,盲腸與結腸出現不規則凹陷潰瘍。
5.豬輪狀病毒病。一般與仔豬白痢混合感染,在氣溫寒冷季節流行。只有未滿8周齡的仔豬發病,大豬呈隱性感染。通過電鏡或熒光抗體可檢測出輪狀病毒。
6.豬痢疾。無季節發生規律,傳播遲緩,多見于2~3月齡仔豬,病死率不高。經實驗室檢測可發現豬痢疾密螺旋體。
五、預防措施
重視日常飼養管理,做好清潔消毒,飲水與飼料供應等工作。另外,要重點抓好定期免疫接種工作。
1.在產前20~30d對懷孕母豬進行免疫,選擇胃腸炎弱毒凍干疫苗,從后海穴(肛門與尾根之間的凹陷部位)進行注射,劑量為2ml。通過哺乳可讓哺乳仔豬獲得抗體。對受威脅的豬也可注射疫苗,1~2日齡乳豬劑量為0.5ml,可采用滴鼻方式接種,也可從后海穴注射。體重在10~25kg的仔豬劑量為1ml,超過25kg的豬劑量為2ml。
2.選擇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滅活疫苗在懷孕母豬產前20~30d內注射,劑量為4ml。其它生豬注射劑量按體重分:10~25kg注射1ml;25~50kg注射2ml;超過50kg注射4ml。經后海穴注射,疫苗注射15天開始起效。
3.利用豬傳染性胃腸炎與豬流行性腹瀉二聯活疫苗進行接種預防。懷孕母豬從產前20~30d開始注射,劑量為1.5ml,從后海穴注射。10~25kg生豬注射劑量為0.5ml;25~50kg的劑量為1ml;超過50kg的劑量為1.5ml。注射1周后產生免疫效果。該疫苗還可用于緊急預防接種,效果顯著。
六、治療措施
對該病目前尚未發現治療的特效藥物。一般采用對癥治療,包括補液、止瀉、防脫水、防酸中毒等措施。
1.補液鹽療法。自制補液鹽水,取冷開水1000ml,氯化鉀0.5~1.5g,氯化鈉2~3.5g,葡萄糖10~20g,將其混合即可。將補液鹽水拌入飼料中由豬自由采食。對輕度脫水的病豬可灌服50~70ml;中度脫水灌服70~110ml;重度脫水灌服110~150ml。
2.輸液療法。通過靜脈注射或腹腔注射來改善脫水癥狀。配制注射液的方法:葡萄糖酸鈣0.5~2g,氯化鉀0.5~1g,阿托品0.5~5mg,5%葡萄糖100~500ml,0.9%生理鹽水100~150ml,碳酸氫鈉0.5~2g,維生素B6100mg。
3.抗菌療法
(1)將瀉痢停加入飼料中由病豬采食。同時,肌肉注射長效土霉素,并口服氟苯尼考口服液4天。或者肌肉注射長效土霉素與熱快克(應參照說明書確定上述藥物劑量)。
(2)取慶大霉素4~8萬國際單位,鏈霉素30~50萬國際單位,將二者混合溶解后進行灌服,2次/天,持續治療2~3天。同時,肌肉注射痢菌凈注射液,仔豬每次劑量為2ml/頭,2次/天,治療2天。
七、結語
總之,豬傳染性胃腸炎屬于一種急性傳染病,仔豬病死率較高。因此,必須做到早發現、早確診、早治療,才能最大限度減少該疫病造成的損失。除了抓好日常飼養管理外,關鍵要做好對該疫病的防控管理,防患于未然,及時消除該疫病的發病誘因。同時,要注意與其它腹瀉類疫病的鑒別診斷,使治療更有針對性,確保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封麗然.豬傳染性胃腸炎的防治措施[J].中國畜牧獸醫文摘,2011,27(6):122-122.
[2]林建平.豬傳染性胃腸炎的診斷與防治措施[J].湖北畜牧獸醫,2014,27(11):43-44.
[3]蘭文武.豬傳染性胃腸炎治療措施與預防要點[J].獸醫導刊,2016,17(14):150-150.
[4]譚德展,譚 晨.豬傳染性胃腸炎臨床鑒別診斷及防治[J].中國動物檢疫,2009,26(5):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