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記得,在識字教學的反思中,我這樣寫道:“今天的課堂上,看著孩子們小臉紅紅的,小嘴笑得彎彎的,小手舉得高高的……我喜歡這樣的課堂。”是呀,孩子們對學習多有興趣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明確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學生對識字產生了興趣就等于擁有了無窮的力量,他們會自覺地克服很多困難,想方設法抓住一切機會識字,并且學以致用,自得其樂。那如何在識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談談自己一點粗淺的認識。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樂”學
愛因斯坦說過:“對于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課程標準》也把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列入教學的第一目標。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因此,一堂課中如何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
(1)創設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要想讓學生喜歡識字,就得讓學生沒有心理負擔,敢于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因此創設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至關重要的。在以往的教學中,我總處于一種凌駕于學生之上的特殊位置,指揮學生,這無疑壓制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課堂上造成死氣沉沉的局面。這學期,在一年級的教學工作中,我放下了教師的架子,親近學生,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接受知識。實踐證明,在這種氣氛下進行的學習,學生的興趣濃,主動性高,往往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直觀的教學手段。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差,單憑教師的講述或學生的想象,很難對某個字產生深刻的印象。遵循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具,尤其是電教手段,可以使復雜、抽象的教學內容顯得比較簡單,明確和具體。艷麗的色彩、生動的形象、動聽的聲音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率,還能很快領悟字詞的意思。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實踐證明,采用直觀的教學方式,能使生字的出現更為形象、自然,符合學生的形象思維,因而形成的印象就更為深刻。根據小學生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我利用實物、圖畫、活動、錄像等與相關的直觀景象導入,把學生帶進形象的情景中。如,在教學《買文具》這篇兒歌時,我采用猜謎語的方法導入新課。上課了,我出示了謎面:“大哥說話先摘帽,二哥說話先脫衣,三哥說話先喝水,四哥說話飄雪花。(打四文具)”學生興趣盎然,猜出了謎底:毛筆、鉛筆、鋼筆、粉筆,小嘴里還不停地念著:“大哥、二哥、三哥、四哥……”
(3)多表揚鼓勵。低年級學生思想單純,愛聽好話,只要教師一表揚,便勁頭十足,往往會有出色的表現;受到批評,則注意力容易分散。一位特級教師曾在一次講座中說過:“要學會‘哄孩子”,“要準備一百頂高帽給學生戴,要真心實意地給他們戴”。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以表揚為主,我常掛嘴邊的是“你回答得真好!”“你真棒!”“有進步了,老師真為你高興!”……有時,學生說得好,我還會和學生一起鼓掌;有時,聽見學生有精彩的發言,我會情不自禁地摸摸學生的腦袋、拍拍他們的肩膀;有時,我也會舉起大拇指表揚學生……于是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更濃了。
二、運用各種方法,讓學生“會”學
興趣是學習之師。根據學生的注意規律──無意注意占優勢,有意注意正在發展和做事沒耐性這一特點,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應用各種教學形式,調動學生識字的積極性,指導學生正確識記字詞的方法。
(1)易生為師法。傳統教學往往采取教師教,學生學的方式,識字教學也同樣如此:教師先出示某個字,直接告訴學生這個字哪邊容易出錯,應該注意些什么。這樣,學生就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即使當時記住了,也很容易遺忘,因為他并沒有經過主觀的努力。只有經過自己的思考所獲得的知識才會印象深刻。“授之以魚,只供他餐;授之以漁,終生受益”。因此,我在教學中,逐步教給學生正確的學法,先扶后放,嘗試讓學生自己做小老師,讓他們自己想,自己說。一個個“小老師”都能獨立發現問題,并提醒其他同學注意生字的寫法,其涉及的方面有很多,諸如多一點、少一點、多一撇、少一撇之類的筆畫錯誤等。“小老師”們的興趣很高,“學生”們的興致也很高,課堂上常常小手林立。
(2)掌握規律法。我國心理學家艾偉早就指出,用“六書”去解釋生字能建立牢固的音、形的聯系。漢字中的形聲字約占七成,因此掌握好這類字的造字規律將對今后提高生字的識記效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形聲字總是分兩部分,一部分表意,一部分表音。如在《雨點》一課中的“洋”字,我讓學生分析字形,學生都知道是左右結構,左邊是“氵”,左邊是“羊”。讓學生分別讀“羊”和“洋”字,知道“羊”就代表整個字的讀音。再詢問學生“洋”字為什么是“氵”(因為和水有關)。遇到類似情況都采用此方法,學生便能有所領悟。
(3)形象記憶法。識記生字的過程很枯燥,如果采用比較形象的描述,直觀的演示或聯系生活實際的話就比較好理解了。前不久我看過一篇文章,作者介紹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先生教“紙”字后,很多學生會多加一點,并且屢教不改,于是有一天,那位先生帶來一張白紙,用飽蘸墨汁的毛筆在上面狠狠點了一下,紙上馬上出現了一片污跡。先生說:“現在這張紙已有了‘污點,是廢紙一張,沒用了。”隨手一團,扔進了廢紙簍。從那以后,學生沒犯過此類錯誤,并且也給作者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這就是一個比較突出的例子。形象記憶的方法當然還有游戲、猜謎、多媒體演示等,只要運用得恰當同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借助色彩進行識字教學,課堂上筆者用不同顏色的粉筆,突出漢字的不同點,通過鮮明的對比喚起學生的注意力;在遇到難、易錯的字時,借助順口溜教學,可使課堂幽默風趣寓教于樂,瑯瑯上口,易學好記,學生印象深刻,既能展現語文課的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又能提高識字效果。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現者、創新者,他們喜歡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去認識事物,得到肯定后往往會獲得心靈上的滿足,并會用更高的情趣,更積極的方式去探索新知。教師要想方設法保護學生這種熱情,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識字,不要強求統一。如:學習“李”字時,有的學生說“李”就是“十、八、子”這三個字組成的,有的學生說“李”就是“木、子”這兩個字組成的。出現這種情況,老師應該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識字的興趣。
三、拓展練習,讓學生“想”學
當學生“樂”學“會”學后,還要讓學生再“想”學,讓他們學會在生活中學習。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識字對兒童來說變成一種鮮明的激動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滿了活生生的形象、聲音、旋律的時候,讀寫結合過程才能變得比較輕松”。《課標》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其實生活就是識字的背景和舞臺。生活是語文的內容,語文是生活的工具。如,在教學完《猜謎語》這篇課文后,我就讓學生回家收集謎語,但是我有要求:“如果誰收集的謎語能讓老師猜不出來,那就說明小朋友很聰明。”第二天,在孩子們的家庭作業本上出現了很多的謎語,確實有些我也猜不出來。于是,我又專門找來一節語文課,進行了一次猜謎語。這樣,學生又一次學習了語文。
總而言之,在識字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做到以上幾點,那么,便能改變學生“厭學”的現象,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和鞏固知識,在學習中體會樂趣,從而達到“我要學”、“我愛學”的境界,而教師也樂得輕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