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楊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精神財富。天水擁有瑰麗多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力量,成為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文章闡述了目前天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以期對我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策
中國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從古至今承載著豐富多彩的優秀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我國文化在歷史進程中卓越發展的不可抗拒的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多種多樣,充斥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給人們帶來的極大的精神支持。新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發展給我們的整體文化水平帶來極大地影響,由此帶來的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增加了我們的經濟金額,推動著整體水平的提高。但是新形勢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繼承工作的推進過程中不斷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我們必須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
一、存在的問題
(一)目前非遺保護工作采取主動保護方式缺乏活力
政府主動進行保護方式的優點是見效快,作用顯著,能用最短的時間保留住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而言是被動接受,自身缺乏生存活力。
(二)非遺保護工作資金投入不足
近年來,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強,但因地方財政困難,部分市縣級非遺項目投資力度還是不大。由于缺乏資金來源,一些項目仍處于自生自滅的生存狀態。
(三)缺乏相應的專門工作機構和專職人員且業務人員基礎薄弱
現從事非遺工作的都由各級文化部門兼任,而且沒有專業人才或人才流失嚴重,現有工作人員基本上都是兼職人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缺乏基本知識,缺少業務培訓。
(四)傳承人的培養問題
各地在為傳承人提供權利保障的同時,均規定了傳承人應當承擔相應的義務,特別是傳承人必須授收徒弟。但實際上大多數傳承人很難完成他們授徒義務,其原因并非傳承人不負責任,而多半是“無徒可教”。因此,傳承人的危機問題,不僅在于對現行傳承人的保護,更在于年輕人不愿意學習老年人的技藝,民族文化傳承后繼乏人。
二、相應對策及建議
(一)激發生存活力,政府主動保護與自身開發保護相結合
在政府繼續加大保護力度的基礎上,由政府引導,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市場機制,參與市場競爭,以市場競爭的壓力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活力,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存價值,使這些項目的傳承能夠進入活態傳承與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
(二)穩故納新,傳承人保護重在“新、活”二字
傳承人是非遺項目的“血液”,只有“血液”是新鮮的,不斷更新的、活態的,非遺項目才能長久傳承下去。特別是對許多未列入保護名錄的非遺項目來說,必須培養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其在不斷變化著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得到適應性調適,從而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
(三)加大宣傳力度
營造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認真舉辦“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提高人民群眾對“非遺”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非遺”保護意識。各級各類“非遺”保護機構要經常舉辦展示、論壇、講座等活動,使公眾更多地了解“非遺”的豐富內涵。教育部門要將優秀“非遺”內容和“非遺”保護知識納入教學計劃,編入教材,組織參觀學習活動,激發青少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各類新聞媒體要通過開設專題、專欄等方式,介紹“非遺”和保護知識,大力宣傳保護“非遺”的先進典型,及時曝光破壞“非遺”的違法行為及事件,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在全社會形成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
(四)充分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具有良好的專業素養,其在參與精神文化活動時,對于精神的追求往往高于對物質的追求。所以,我們應該充分的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重視與其思想交流,讓其感受到自己工作對于我國文化的重大意義,有利于傳承人文化自信以及文化自覺意識的形成,從而提高其工作效益。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身上所承載的并不是簡單的技藝或者知識,而是某個時期以及區域的文化精華,要想使這些文化得到保護和繼承,就應該給予傳承人一定的權力,并通過法律保障措施來促進非物文化遺產的傳承。
總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凝聚著全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的力量,特別是少數民族以及農村鄉土風情的集合,是中國多民族文化特色的有力體現。新形勢下非遺保護與繼承不僅是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同樣也是保護文化多樣性,保護的同時也要大力宣傳群眾積極傳承,保護繼承這項工作迫在眉睫,我們必須遵循這些相應的措施,加大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讓群眾充分意識到這一任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這份工作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大家共同努力,促進新形勢下的非遺保護與繼承有序發展。
參考文獻:
[1]馬知遙.非遺保護的困惑與探索[J].民俗研究,2010(4):44-52.
[2]韓宗坡.“非遺”保護的自主性、本真性、整體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