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悅
摘 要:21世紀,科學生產力日漸發展,國民經濟水平也獲得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經濟水平提升,環境狀況卻并不樂觀。其中環境輻射現象日益突出。故現階段環保工作難度也隨之加大。為了最大限度上避免輻射環境對人們身心構成傷害,加強對輻射環境的監測成為當務之急。文章從輻射環境監測及其重要性入手,對當前輻射環境監測布點特點進行分析,最后提出監測優化布點相關建議,為環保工作貢獻一份力量。
關鍵詞:輻射環境 監測 優化布點 特點
中圖分類號:X8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6(a)-0143-02
近年來,隨著核技術不斷發展,核能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范圍日益廣泛,在提高生產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核能的應用對生態環境構成了一定破壞。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發生了多起核污染、核泄漏等問題,對當地居民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故核能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受到了全世界廣泛關注。輻射環境監測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對于防范核污染等具有促進作用,能夠實現對輻射環境實時監督,并將此作為依據,為核污染防范和治理提供科學依據。
1 輻射環境監測概述
輻射環境監測,是指對操作放射性物質設施周邊的輻射、放射性水平進行測量,也是對放射性因素密度進行精密測量,對測量結果的分析與解釋工作的統稱。一般來說,輻射環境監測的主要對象是環境介質、生物。根本目的就是檢驗操作放射性物質的設施及其對周圍環境產生的影響,總結出與環境安全有關的信息,并將監測數據作為基礎,制定具體、高效的環境治理、保護規劃,以此來提高環境保護工作質量。
2 輻射環境監測重要性
輻射環境監測工作在實踐中,能夠對核設施運行過程中周圍設施構成的輻射情況,與國家、地方規定相比較,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等。與此同時,還能夠對核活動引起環境輻射未來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做到防患于未然。針對輻射環境監測重要性來看,第一,評價設施運行釋放到環境中的放射性物質,及其對人體產生的照射水平,以此來監視并評價未來趨勢,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改進。第二,收集設施運行狀態、污染物進入環境歷程等相關資料,能夠總結出照射途徑及釋放特點,對于進一步把握輻射污染治理具有輔助性作用。第三,當發生事故時,能夠立即做出響應,通過監測和評價事后后果,提供應急決策。綜上來看,輻射環境監測工作對于治理污染具有積極意義。
3 輻射環境監測布點分布特點分析
3.1 本底調查監測
本底調查作為輻射環境監測工作的主要形式,根據源項運行規模,來確定調查的地理范圍。在特定范圍內,輻射環境本底調查中,我們要先做網格規劃,確定出合適的橫軸與縱軸,將此作為參考依據,通過合理的方式均勻布點。通過特定的順序進行排序,能夠順利完成對監測區域的具體劃分。布點過程中,不能夠完全在監測區域內進行取樣,明確幾何中心無法代表污染區[1]。一般來說,受到地理環境獨特性的影響,無法真實、全面反映真實情況,影響監測效果。故找到正確布點非常重要,要堅持科學原則,選擇最具代表性的點位。
3.2 核設施周圍設施
針對污染源來說,同心圓與扇形布點方法的應用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針對核電廠中的大型設施來說,據當前收集的地理、氣象等資料,以反應堆為中心,根據不同距離、方位進行扇形布點,能夠實現全方位監測,以免遺漏某一點,提高監測準確性。而針對不規則分布的污染源,要根據具體情況,將不同的方法整合到一起,以確保監測到的污染物含量準確,故要根據實際生產生活劃分監測區域。一般來說,在核設施應用期間內開展環境監測,針對陸地的輻射,要以工作場所作為中心,確定出半徑布設點位,空間監測點、采樣點分別設置在排放出口和開闊地,以此來實現對樣本的全面監督和收集。而針對土壤布點,同樣以工作點為核心,確定出監測半徑后,結合真實情況將其設置在沒有水土流失的地方。
3.3 核技術應用
現階段,我國放射性同位素、放射裝置數量較多,且在醫療、工業等多個領域中,呈現逐年增加趨勢。但國家針對核技術的應用尚未給予明確的技術規范,使得輻射監測工作的開展無據可依,對環境監測工作提出了巨大的要求[2]。在具體實踐中,為了更好地分析核技術對環境構成的污染,在監測前要充分了解核技術應用類型,核實外照射分類,確定出關鍵受照人群,在防護設施的屏蔽驗證處、執業人員等進行點位布設,全面覆蓋所有監測對象,以此來對輻射易漏點實現全面監控。
4 輻射環境監測優化建議
4.1 優化流程
輻射監測選點優化具體劃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搜集、整理設施運行狀態等資料,以此來掌握污染物以何種物理、化學狀態出現,為后續防治方法的選擇提供依據,預測輻射環境水平等因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其次,整合上述資料,積極進行本底調查,進一步識別、評價不同照射途徑,以此來確定關鍵途徑、核素及居民組,同時根據設施類型等確定出環境監測的內容。最后以上述數據信息作為基礎構建污染模型,明確布點優化方式。
4.2 選擇監測特點
為了從環境中快速確定出放射線、核素種類及量,可以選擇占比較大污染物、或者對人體健康產生的危害污染物作為研究對象[3]。同時,在監測中,可以通過微管角度進一步推斷出局部污染現狀,從中選擇代表性污染物。通常情況下,篩選典型的污染物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危害指數法;二是評分排序法,通過這兩種方式,能夠確保污染物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4.3 充分考慮多項因素
基于輻射環境監測目的來看,結合社會設施分布、人口密度及設施功能等因素,輻射環境監測點設置不同,帶來的影響也有所差別。在具體監測中,要聯系周圍情況,挑選最佳的布點,以免錯失某項因素,提高監測全面性,使得監測工作能夠順利進行[4]。通過科學的輻射評價,能夠確保輻射環境質量。在設置合理監測點后,要對環境監測點設置帶來的消極影響等進行分析,以確保監測結果更加科學和準確。
4.4 TOPSIS方法
以往,針對監測點的布置主要是增加監測點、采樣點,但對人力物力要求較高。故如何在某地區監測中,做到合理采樣,要積極引入先進、現代化科學技術[5]。優化布點,最大限度上減少資源消耗,確保布點準確性,才能夠從中發現監測規律及結果。常用的方法中,TOPSIS方法作為一種較好的目標排序選優技術,通過對優劣的比較和排序,能夠確定出最佳布點位置。
5 結語
根據上文所述,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環保意識深入人心。輻射環境監測作為一項系統性、基礎性工作,通過對當前環境質量及其影響進行分析,將監測結果作為依據,與以往監測結果進行比較,能夠提高環境解決與防范有效性。現代技術的發展,在環境監測中,還要積極引入先進技術,逐漸探索出符合中國特色的管理方案,不斷提高環境治理有效性,從而確保輻射污染治理工作持續開展。
參考文獻
[1] 陳加濤.輻射環境監測優化布點的特點探討[J].低碳世界,2017(2):28-29.
[2] 洪韻.滬港輻射環境監測系統的比較[J].中國輻射衛生,2014(5):459-462.
[3] 周云,倪士英.我國輻射環境監測快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困難及對策[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5(4):48-50.
[4] 王強,楊維耿,陳波,等.我國國控水體輻射監測點布點方案初步研究[A].中國核學會輻射防護分會.輻射防護分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中國核學會輻射防護分會,2012:1.
[5] 黃彥君,上官志洪,周如明.美國核電廠輻射環境監測與信息公開及其借鑒[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