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現已融入經濟活動的各方面,隨著我國步入“互聯網+”新時期,通過平臺的進一步整合,促進消費的便捷化,加強雙向互動,促進消費的個性化,共享信息,促進消費精細化,實現消費模式的重大革新。當代大學生是網絡消費的重要主體,互聯網帶來消費便利的同時,也使部分大學生養成盲目消費、攀比消費、超前消費等消費惡習。須從宏觀、中觀、微觀三角度,營造健康的消費環境、形成科學的消費教育、塑造理性的消費品質,實現大學生消費觀的變革。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消費觀
當代大學生出生于改革開放新時期,正值我國互聯網技術成長階段,信息化伴隨著全球化的浪潮,推動商品經濟的繁榮發展。這一時期也是思想解放新時期,外來文明隨著經濟全球化傳入國內,追求新潮、注重個性成為當代大學生群體的獨特標簽。“互聯網+”的興起,使未來消費朝便捷化、個性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大學生深受這一消費結構的影響,但由于缺乏辨別能力而陷入盲目消費、攀比消費與超前消費的泥潭。因此營造健康的消費環境、形成科學的消費教育、塑造理性的消費品質,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一、“互聯網+”消費模式變革
1.整合平臺,便捷化消費。傳統消費模式受時空限制,以實體店鋪為主,相對獨立。而“互聯網+”時代,網絡經濟為生產者與消費者搭建了統一的平臺,打破時空局限,省去諸多中間環節,交易更快捷。同時,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將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偏好加以深度整合分析,為消費者推薦合適的產品,從而形成全新的消費體驗。同時,第三方支付的普及與現代物流的聯動作用,也為網絡經濟注入新的動力,形成無邊際消費新結構。刺激大學生進行網絡購物,并成為此類消費模式的主流,推動了網絡經濟的蓬勃發展。
2.增強互動,個性化消費。“傳統消費模式與商業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供給與需求在時間和信息獲取上的非同一性。” 在信息單向傳輸模式下,生產者以自身對市場的理解來判斷總體需求,消費者選擇單一。而互聯網為生產者與消費者提供了一條實時、雙向的交流渠道,消費者可通過搜尋、接受、反饋等方式,直接向生產者提出自己的需求,親自參與生產,實現“互聯網+私人訂制”。個性化消費已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定制化需求正符合大學生追求新潮、注重個性的標簽。
3.共享信息,精細化消費。傳統模式中消費者只能接受現有的產品并做出有限的選擇,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在網絡經濟時代,消費模式實現巨大革新,“互聯網+”通過打造統一的平臺,跨越了時空界限,在個體間架設了一方無形聯系網。并通過大數據將海量信息整合成庫,消費者自主搜索所需具體產品及詳細信息,并結合相關產品評論,最終決定是否實施購買行為。互聯網也使每個個體成為發言者,評價消費體驗并與他人分享,使生產者精準考量消費者需求,促進市場機制調控的合理運行。
二、“互聯網+”消費模式弊端
1.盲目消費。恩格斯將人類消費分為生存、發展和享受三大層次。現如今,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大學生消費更趨多元。便捷化的消費平臺使大學生被紛繁的商品所包圍,拓寬了選擇面但又使大學生群體在選擇中迷失而陷入盲目。除溫飽型消費外,發展型與享受型消費比重逐漸提升。大學生正處于獨立求學階段,與家庭分離,同周邊同齡人形成新群體,為維持群體關系而相互模仿、相互影響。同時,大學生缺乏自控能力,但有著較強的消費需求。一旦群體在消費上形成個體多數,則少數個體往往會選擇趨同,產生諸多不切實際的病態消費,難以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導致盲目化消費。
2.攀比消費。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的獨立,大學生群體的消費注重新潮與品牌,通過品牌的力量來強化自身與社會一定群體的認同感。忽視產品使用功能,過度追求產品代表的符號象征。一方面,崇尚個性,從而使自身身份地位與他人相區分,形成符號性的“凸狀炫示”。另一方面,缺乏消費經驗,現代教育更強調物質上的成就,家長也會通過物質獎勵來鼓勵子女追求片面的成功,而忽視價值觀的培養。諸多因素導致大學生群體中攀比風盛行,并荒廢學業,失去學習的動力。追求彰顯個性的商品,引起其他個體的模仿,直至趨同,并陷入惡性循環,強化了不合理的消費觀念,若蔓延至整個學生群體,則會對校園建設,教育質量等產生巨大阻礙。
3.超前消費。改革開放促使中國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對未來生活水平多持樂觀態度,也促進了銀行信貸業務的發展。現如今,信用卡消費群體年齡呈年輕化態勢,部分大學生第一次接觸信用卡,沉溺于消費的快感中而選擇透支消費。但大學生仍處于社會價值觀的形成與完善階段,還未能形成成熟的消費心理。由于收入來源不穩定且未形成合理的理財規劃,對待消費多持享受型心理,缺乏充分思考而產生沖動消費行為,不顧產品是否是自身所需,也不考慮具體的價格自己是否能夠負擔,甚至進行惡意透支,而不顧父母的經濟壓力,部分大學生也因超前消費而陷入網貸陷阱,引發信用危機。
三、大學生消費觀變革路徑
馬克思認為,觀念的東西是移入人腦中的,并在人腦中不斷加工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消費觀本質亦是一種觀念,通過個體自身對于整個經濟背景,消費環境形成自己的看法與觀點,轉化成理論并最終指導個體的消費習慣。因此,若要實現大學生消費觀念的變革,可從宏觀環境、中觀教育與微觀品質人手。
1.營造健康的消費環境。“任何消費活動都是與一定的消費環境相聯系的,離開了消費環境就不可能有消費活動”。我國市場環境較寬松,缺乏有效監管,對大學生消費產生重大影響。因此,政府首先應加大對整個社會消費環境的監督力度,著力整治不良消費現象。其次,大眾傳媒應發揮正確輿論導向,運用正面名人效應規范自身宣傳,形成良性誘導。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整個社會形成合理的消費結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沃土,育成健康的消費新風尚;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形成科學的消費理念;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確保為廣大大學生打造一個綠色、可持續的新環境。
2.形成科學的消費教育。我國目前物質生活水平發展與精神文化水平發展失衡,不良風氣對大學生消費觀造成諸多負面影響。因此首先應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是每個個體的啟蒙環境,父母的價值觀對子女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物質生活的改善、對獨生子女的溺愛,造成子女鋪張浪費的習慣。家長應起表率作用,通過借鑒國外家庭教育的成功經驗,提早培養子女理財觀念。其次,學校更應加大教育力度,此時大學生多離家獨立生活,家庭教育的影響弱化,受周邊環境的影響日益凸顯。學校應加強對學生消費的監管與把控,開設專門課程與講座來強化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認知,培養勤儉、理性的消費觀念,培養學生理財規劃能力,正確認識金錢、理性對待金錢,引導其健康消費。
3.塑造理性的消費品質。除了宏觀層面的消費環境,中觀層面的消費教育的作用,更需要大學生自身的消費品質的養成。首先應對所處群體的整體消費具備理性的評價,正確認識群體內成員的消費習慣,擇善而從,而非盲目趨同。其次,對于自身消費也應有正確的認知,通過日常消費進行分類并總結,分析消費行為的合理程度,平衡基本消費、發展消費與享樂消費的比重,以基本消費為主、輔以發展消費,并在消費的平衡中實現心態的平衡。同時,加強日常的實踐體驗,在工作付出自己的勞動,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金錢的價值,反思自身消費行為,形成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楊繼瑞,薛曉,汪銳.“互聯網+”背景下消費模式轉型的思考[J].消費經濟,2015(06):3-7.
[2]劉玉.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現狀和趨勢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5(08):95-97.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主辦社,1995:244.
[4]柳思維.現代經濟學通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36.
作者簡介:殷林逸,男,(1993.10- ),漢族,江蘇省無錫市人,碩士研究生,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