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萬杰
摘 要:新課改對初中歷史與社會這一科目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對于學生來說,還是對于教師來說,定期開展歷史與社會的復習課程是必須的。作為一名任教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教師,在對復習建議的文獻進行搜索時,發現大都對復習方法進行了闡述。在此另辟蹊徑,對復習課的整個進程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初中;歷史與社會;復習課堂
新課改背景下,初中的歷史與社會正成為一門熱點學科,作為歷史知識與地理知識整合進行學習的學科,它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這一學科對教師進行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要高,不然無法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否則無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要求下,筆者認為定期開展歷史與社會的復習課是必要的。在對相關資料整理之后,筆者在此對開展高效的復習課做出淺論。
一、定期開展復習課的意義
遺忘是指記憶內容不能被主體所保持,或提取記憶內容時存在困難的現象。影響遺忘的因素包括時間、記憶內容的性質與數量、學習材料對于個體的意義、學習的程度、學習者的態度、學習順序的先后等。簡單來說,對于初中生的歷史學習而言,他們是否愿意學習、學習的程度、學習的順序、學習內容的多少等,都會對學生歷史學習的內容是否會被遺忘有所作用,從而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效果產生影響。為使學生鞏固課堂所學,使他們能夠切實從歷史課程學習中有所收獲,教師應定期開設一堂歷史的復習課,幫助學生鞏固所學,不使其產生遺忘。定期開展復習課的意義
包括:
1.對于學生完善知識架構而言
建構主義教育學家提出,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建構自身知識結構的過程,教師的教學要考慮到學生已建構起的知識架構,
學生應主動進行知識內容的同化,用所學新知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復習的過程,正是為了對學生用于架構自身知識的材料進行“精修”,讓知識結構更加牢固。復習課的作用,就在于為學生的復習提供規范的引導和輔助,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高效的復習,促進學生知識架構的完善。
2.對于學生鞏固所學內容而言
我們經常說“打基礎”,事實上這種基礎就相當于學生知識架構的根基。一棟高樓大廈是否穩固,關鍵在于根基是否扎實。遺忘既然是無法避免的,那么為了克服遺忘,教師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聯系前人的成果,研究出一套復習的策略,用遺忘的規律進行復習和記憶。也就是說,根據個體的動態發展開展復習課堂,從而為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內容提供幫助。
3.對于教師開展教育教學而言
對于教師而言,復習也是提高教師教學效果的一個主要方
式。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學習會呈現不均衡的狀態,因此教師的教學活動必然要考慮到每位學生的掌握程度。對于那些對學習內容掌握較差的學生來說,復習課堂對于他們來說就像是“救命稻草”一般的存在,幫助他們將模糊的知識明晰化,使被遺忘的知識重新識記起來。對于對學習內容掌握較好的學生來說,起到鞏固理解作用的同時,可以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能夠使教師的教學取得更高的成效。
二、開展復習課的具體過程
在對開展高效課堂的意義進行淺析之后,我們已然明確了復習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推動教師教學工作的積極作用。開展復習課既然能獲得教與學的雙贏,那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其應該引起師生的共同關注,從而使復習課堂成為新課改要求下的新型高效課堂。結合新課改提出的探究式學習方式,筆者認為復習課的高效課堂可以通過“小組活動—教師總結—小組活動—教師總結”這四個步驟來開展。具體操作如下:
1.小組討論,劃出重難點
(1)按成績分小組
在探究式學習的指引作用下,教師可以以學生的歷史與社會知識經驗、學習成績等作為分組的依據,將全班同學劃分為幾個小組。分組的目的在于為學生通過合作進行知識的探究做準備,使小組內成員能將彼此的知識經驗相融合,讓知識的探索過程、結果均有所成效。
(2)選擇小組負責人
在學習小組安排完之后,教師要求每小組學生通過自薦、推薦、選舉等多種形式選擇一名小組負責人,保證每一個學習小組都有一個主要的負責人。負責人的職務是做好師生之間信息的傳遞。負責人的存在,對于教師任務的布置、學生學習的反饋均具有重要的傳遞作用。
(3)按小節分配任務
在以上兩個準備工作完成后,歷史與社會教師可以按照教材章節在小組內給成員分配任務,讓每一個小組成員都必須參與到課堂復習的進程中。如一個小組有6個人,教師在進行“19世紀中后期工業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國”這一單元的復習時,可以要求每兩名同學對同一課的內容進行重難點的總結,從而使學生在合作中切實參與到復習課的課堂中。
(4)負責人課堂總結
小組之間對重難點的總結必然存在差異,這就需要小組中的負責人在課堂上用一些時間將自己小組內的總結成果進行展示,從而使班級中每位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都能為他人所知曉。當然,此過程要受到教師的限制,不可占用過多課堂時間,每位負責人在發言時不接受提問、交流等。
2.教師總結,確定重難點
(1)對學生的結果進行評價
在負責人在課堂上進行自己小組內的總結之后,教師應首先對各位同學所總結的重難點進行評價,包括學生在總結重難點時的參與程度,課堂上負責人在發言時其他人的紀律問題以及各小組所總結重難點的質量高低。教師在課堂進行過程中進行評價,一來可以規范課堂紀律,二來能使后續的課堂更具高效性。
(2)將備好的材料進行展示
在對學生的總結進行評價之后,教師應將提前準備好的本章節的教學目標要求展示給學生,幫助學生確定學習標準,從而使學生能在正確的指引下進行后續課堂的復習。“19世紀中后期工業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國”這一單元的重難點,筆者總結如下:
①列強的侵略(時間、侵略國、危害、啟示等)
a.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b.條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
②頑強的抗爭(時間、代表人物、階級、意義等)
a.虎門銷煙、黃海海戰;
b.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
c.洋務運動、戊戌變法。
3.小組互相設置考查題目
(1)對規定章節重難點進行記憶理解
由于是復習課堂,教師應考慮到此課堂是否具有高效性,其評判的標準在于學生是否切實通過復習使所學的知識內容得到夯實,還應考慮到學生在課后是否會根據課堂上所接受到的復習指導而進行復習。因此,在教師提供了復習的標準之后,接下來的課堂中大部分時間,就可以提供給學生進行相關知識的背誦和記憶了。
(2)根據記憶內容分配出題任務
在學生的記憶過程結束之后,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之間互出題目進行相關知識的考查了。由于這一過程不宜耽誤太長時間,且每個小組成員在總結重難點時的任務不同,教師可以據此分配學生的出題任務:負責總結同一課內容的兩名同學,僅需根據這一課的內容出題,包括兩道選擇題和一道大題。
(3)小組交換所出題目進行測試
學生出完題目之后小組之間交換題目,進行小測,從而使班級中每一個學生都能像考試那樣解答題目。課堂測試不像正規考試那樣嚴格,卻也能為學生創造一種認真做題的環境,讓學生能擺正心態作答。
(4)計算分數小組成績進行評比
測試結束之后,小組之間將試卷換回,并交由出題人進行判卷。教師將各小組的這三課知識內容測試的總成績進行評比。筆者在自身教育工作中發現,學生對第三課內容的掌握程度明顯要高于前兩課。筆者分析,或許是因為條約內容比較容易記憶,也或許是因為外國侵略的這些國恥使學生的學習情緒更加高漲。
4.教師根據課堂表現進行總結
復習的最后,教師對學生整堂課的表現進行歸納和總結,并
為鞏固課堂效果布置相關復習作業。另外,教師還應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在學生討論、背誦、小測的同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巡回觀察,從而為制訂新的教學計劃、復習計劃做好準備。
在筆者搜集到的資料中,大量的學者對復習的策略進行了探究,而尚未對復習課堂做出論述。作為一門新課改形勢下的基礎課程,初中歷史與社會這一課程的復習課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成效具有重要的作用。筆者認為,復習策略是學生在任何時候都能采取的復習措施,而由教師組織的復習課堂,則可以充分利用課上時間為學生提供復習,因而在此文中,筆者通篇在講述自身教育實踐中的一節復習課堂。希望本文能引起相關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將復習策略與復習課堂相結合,使學生在歷史與社會這一科目上有所成長。
參考文獻:
[1]王永強.初中歷史與社會的復習課研究:以人教版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6.
[2]立中君.九年級《歷史與社會》復習課教學模式的初探[J].文理導航,2010.
[3]王金花.初中“歷史與社會”復習策略初探[J].中國教師,2014.
[4]吳景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有效復習的策略[J].讀與算(教師版),2014.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