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蒙古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舞蹈體現了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鮮明的民族個性和獨特的民族審美特征。肩部動作是蒙古族舞蹈最具代表的動作之一,不僅銜接著手部、手臂與身體其它部分的動作技巧,而且本身呈現出鮮明的技巧性特征,給人以獨特的視覺審美享受和情感體驗,是蒙古族舞蹈訓練的重要內容之一。基于此,文章結合自己的蒙古族舞蹈教學訓練的經驗,在簡要論述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產生背景與表演技巧的基礎上,系統分析了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的訓練方式,由此提高對此部位動作的訓練效率與表演質量,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價值。本文以蒙古族舞蹈的肩部動作為研究對象,對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在形態、情感、風格、審美等方面的特征進行分析,以期喚起人們對民族舞蹈的熱愛之情,使蒙古族舞蹈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關鍵詞]蒙古舞蹈;肩部動作;訓練方法;藝術特征
一、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的來源
眾所周知,蒙古族民眾生活于廣袤的草原之上,逐水草而居,長期過著游牧和狩獵的生活。此種獨特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環境,一方面造就了蒙古人心胸坦蕩、感情豪放、活潑開朗、桀驁不馴的性格特征和矯健、強壯的體魄,另一方面也使蒙古民眾長期與馬為伴,或者是騎馬狩獵,或者是騎馬放牧等,無論慢走、慢跑,還是快走、快跑,都會自然而然地帶動肩部上、下、前、后的運動。久而久之,人們便對騎馬時的肩部運動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審美心理,隨后對其進行了一定的提煉、加工與總結,并將其應用于具體的舞蹈表演之中,或者是具象化地表現舞者騎馬時的姿態,或者是抽象化地展現舞者豪放、粗獷、直爽的情懷等等。這由此逐漸催生出一系列典型的蒙古族舞蹈的肩部動作及此動作技巧,并使其成為蒙古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動作之一。
二、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的訓練技巧
結合自己多年的舞蹈教學及訓練經驗,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的訓練技巧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
(一)加強肩部柔韌性與伸展性的基礎訓練在對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進行專項訓練之前,舞者首先必須要加強肩部柔韌性與伸展性的基礎訓練活動,比如可以通過前壓肩、后壓肩、側壓肩、拉背、收展肩胛、肩繞環、掄臂之類的運動,在潛移默化之中提高肩部的柔韌性與伸展幅度,由此提高肩部動作表現力,更好的為接下來的蒙族舞蹈肩部動作訓練活動奠定基礎。在此過程中,我們一定要遵循長期堅持的原則,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一方面保證每節課在進行課堂內容授課之前,在教授動作之前,都能夠進行一定時間與數量的肩部柔韌拉伸訓練;另一方面也根據蒙古族肩部動作訓練進度,逐漸提高訓練難度,由此既可以避免拉傷問題,同時也可以快速提高肩部柔韌性與伸展性。
(二)加強肩部動作的專項訓練活動蒙古族舞蹈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已形成了一系列諸如硬肩、聳肩、柔肩、抖肩、繞肩、甩肩之類的動作,每一項動作都呈現出鮮明的技巧性與情感性特征。基于此,我們在肩部具備了一定的柔韌性與伸展性之后,接下來則是針對每一種肩部動作,進行系統的專項訓練活動,比如在訓練硬肩的時候,要通過上身肢體及腰部的支配,使左右肩部進行前后交替運動,注重力度的平穩,使動作脆而不僵;在訓練聳肩的時候,要使雙肩連貫進行或者是單肩交替進行上端下放動作,保證動作直上直下,向上時肩部用力提起,向下時則放松回到原位;而在訓練繞肩的時候,既要能夠使一個肩部進行前、上、后、下的繞圓運動;而且也可以使兩個肩部同時進行前、上、后、下的繞圓運動等。像這樣,對每一種肩部動作我們都進行單獨且多遍的訓練,先單一后綜合銜 接起來,針對每一種肩部動作有不同的訓練方式,突出強調發力點的不同,運動路線的不同,節奏力度的不同,身體韻律及內在韻味的不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既要注重訓練動作的準確性、目的性,同時也要具備一定的耐性,能夠通過反復而持久的訓練,是學生最終能夠了解把握這些肩部動作的訓練方式,并能夠 從中區分這些肩部動作的不同訓練要求,從而熟能生巧地掌握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的各項動作技巧。
(三)加強肩部動作與其它動作之間的配合訓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舞者能夠嫻熟地掌握各種肩部動作技巧,但并不意味著就可以在特定的舞蹈表演過程中能夠順利地呈現出來,并展現其應有的視覺審美特征和情感表達效果。這一過 程也涉及到肩部動作與其它動作之間的協調配合問題。基于此,我們在嫻熟地掌握了蒙族舞蹈肩部動作技巧之后,接下來則是要有意識地將肩部動作與手部、手臂、腳部、腿部、腰部、頸部與頭部動作之間進行一定的搭配訓練,例如將肩部動作與手臂動作配合、將肩部動作與腳下步伐配合,將肩部動作與腰部擰傾配合 等,最后還可加入頭部的動作和道具的運用。通過這些搭配訓練,保障了各項動作最終都能夠協調的進行,這樣訓練下來,不僅提高了動作難度,提高了訓練質量、訓練價值,還使學生循序漸進的掌握了蒙古族民間舞蹈的動作風格。最后,我們還必須將肩部動作融入具體的蒙古族舞蹈作品之中,從而通過舞蹈作品的 訓練與表演,來進一步深化我們對于蒙族舞蹈肩部動作表演方式、審美特征與情感表達效果的理解和認識,從而為將來更高更深的蒙古族舞蹈訓練與表演奠定基礎。
三、肩部動作的審美特征
(一)動態之美。舞蹈的動態美是通過舞蹈動作來展示舞蹈內涵、思想的一種感官形式,蒙古族舞蹈反映了民族的形成、遷徙、環境和社會結構,積淀著民族文化、心理、審美、風俗等文化現象,它富于民族特點的動態之美通過豐富多彩的肩部動作得以充分展現。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源于狩獵、游牧生活,因此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受動物、圖騰崇拜的影響,多是對各類動物形態動作和生產生活的模擬。如雁舞、海青舞、馬舞、狼舞、鹿舞、擠奶舞、狩獵舞等,舞者通過開雙臂、肩部和手臂上下前后擺動以及交錯單聳肩等動作,模擬了雄鷹在空中翱翔、鴻雁扇動翅膀和黃羊輕盈靈動的跳躍等動物的動作形態;以硬肩、抖肩等動作帶動手臂對狼的動作、形態、動律進行了模擬,展示出蒙古族勇猛、堅毅、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用身體微微后仰、肩膀自然起伏顫動、碎抖肩、笑肩等動作來模擬馬奔馳的節奏;通過抖肩、柔肩等形態和動律來反映出蒙古族人多姿多彩的生產生活。這些蒙古 族特有的肩部動作元素充分展示了蒙古族舞蹈剛勁大氣、端莊綺麗的動態之美,也體現出了蒙古族剛強、堅毅、粗獷、勇敢、彪悍的民族性格特點。
(二)神韻之美。“神韻”是蒙古族舞蹈的靈魂,或彪悍雄健,或溫婉動人,或豪放剛勁,這些都是蒙古族舞蹈的獨特神韻。蒙古族舞蹈的肩部動作集中體現了蒙古族舞蹈風格、動律和韻味,硬肩、柔肩、聳肩、繞肩、甩肩等各種體態動作將舞蹈的神韻之美有效地傳達給了觀眾。如《嘎達梅林》《東歸兄弟》,這些作品將蒙古族在與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對抗中形成的勇猛彪悍的民族性格和英雄主義、尊重生命的民族精神滲透到民族藝術之中,內化為舞蹈的情感和意識,以硬肩、繞肩等動作以及柔臂、繞手、橫擺等動律配合擺身、推身等體態變形,鮮明生動地體現了蒙古族男性舞蹈彪悍的個性和雄健的氣質,展現了蒙古族英雄主義的民族精神和彪悍雄健、氣勢威嚴的形態及神韻之美。此外,這些作品作為典型的男性舞蹈,其肩部動作具有豪放大氣、韻律自由的特點,如昂首挺胸、以抖肩帶動雙臂富有韌性地橫向伸展,配合甩手組合、繞腕組合、奔馳步伐等動作,形成了開闊的體態,體現出男子渾厚的力量和韌性,顯示出無限的生命力,集中展示了蒙古高原男性粗獷、豪放、剛勁的神韻之美。蒙古族舞蹈肩部動作還注重對胸背的訓練,通過呼吸控制肌肉感覺,以氣息運行自然牽動胸背部以及肩部的關節和肌肉在收與放、關與開的對立統一中律動,動作收得細膩深沉、放得蒼勁有力,欲左先右、欲放先收、欲高先低,充分展示了蒙古族人豐富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體現出一種深沉悲壯的神韻之美。
參考文獻:
[1]潘志濤.《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2]王景志.《中國蒙古族舞蹈藝術論》.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09,6.
[3]何鴻.《從舞蹈<夢歸>談蒙古舞的審美特征》.藝術教育,2009(9).
[4]索丹娜.《蒙古族頂碗舞的文化根源與風格特征論》.內蒙古藝術(舞蹈教學與研究),2013(1).
[5]包美榮.《論蒙古族舞蹈的美學特征》.內蒙古藝術(舞蹈教學與研究),2013(1).
[6]賈安林.《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賞析》.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9).
作者簡介:張姣嬌(1994-),女,聊城大學音樂學院16級研究生,專業為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