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要針對初中數學教學中問題情景的創設提出一些策略,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合理運用數學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實現學生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初中數學;問題情景;創設
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能夠從探索中得到成功。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與教材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
一、創設故事問題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結合生動形象的故事與教材內容開展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還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解“相交線”的時候,首先,教師沒有一味地照本宣科為學生灌輸知識內容,而是為學生講述了一個小故事,小明同學與小紅同學下五子棋,小紅同學特別聰明,每局都勝利,這讓小明同學疑惑不已,小明同學腦筋一轉,便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在想,這回她往哪走,我在哪堵她!小紅每當走一步,小明就在兩條線的交界口堵住小紅,一局下來,倆人都快把棋子下完了,最終小紅還是贏了!因為小紅知道,左右必須有好點,才能降低對方的活動能力。接下來,教師依據這個故事,向學生提問,他倆下棋把棋放在交界線上,那么那個交界線叫什么啊?學生們對數學的欲望瞬時間被激起來,學生們興高采烈,一起討論交流起來。在其基礎上,教師引出相交線這一節數學知識,兩條直線相交,對頂角相等,叫相交線。教師創設的故事問題情景,引入了教學內容,故事問題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將學生的好奇心帶入有關知識的學習中來,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
興趣。
二、創設生活問題情景,提升應用能力
隨著新課程不斷地改革與深入,要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地為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能夠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中體會到數學的存在,進而更好地理解數學與學習數學。教師將教材內容拓展到生活實際中去,解決生活實際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系,從而把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進一步開展教學。例如:在教學“統計知識”時,教師創設了這樣的一個生活問題情景,教師說:“圣誕節快要到了,教師要分發一些水果,你們喜歡吃什么水果呢,一一告訴老師”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大家展示了很多水果圖片,上面有菠蘿、香蕉、蘋果等。教師提問:“我們該怎么設計這個統計數據圖呢?”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熱情變得極其高漲,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拿起筆相互在紙上交流探討,然后小組長把統計的數據制作成統計圖,最后把自己小組的數據給教師,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一一展示了各個小組的統計圖,經過對比分析,學生得出了一些較有價值的結論。然后,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將學生帶入統計與調查這一節課的學習中,能夠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
三、創設趣味性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趣味性問題情景主要針對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與年齡個性特點創設。創設趣味性問題情景,主要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本原則,教師根據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設計趣味性的問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欲望。例如,在學習圓有關知識的時候,首先,教師進行提問:“有多少學生會騎自行車?會騎自行車的請舉手。”大部門學生都驕傲地舉起手來。其次,教師說:“我們所見到過的自行車車輪都是圓形的,假設車輪做成正方形或者橢圓形的,我們騎車的人或者是坐車的人有什么樣的感覺呢?”這便引起學生哈哈大笑,議論紛紛。有的學生說:“正方形能騎動嗎”,有的學生說:“橢圓形的多丑啊?”還有的學生說:“那不得摔慘了”等等一系列的回答。最后,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學習圓的知識,教師便用科學的方法加以解釋:“將車輪做成圓形,車輪上的各個支撐點到車輪的圓心距離都是相等的,也就是說這是圓的半徑。當車輪在平面上轉動時,車輪的中心與平面上的距離一直不變,所以,當自行車在平面上行駛的時候,騎車的人會覺得很平穩,這就是為什么把車輪做成圓形的數學原理”通過教師的解釋,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恍然大悟。教師再將學生帶入圓的知識學習中,從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想繼續探討圓的原理,激發學生對圓探討的求知欲望。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的指導者與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應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數學,滿足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需求,并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龔林.農村初中數學教學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1).
[2]范長征.微課在初中數學翻轉課堂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赤子(上中旬),2016(22).
作者簡介:陳艷(1969—),女,漢族,貴州省黔西縣人,黔西縣重新中學教師,基層副高級,大學專科,主要擔任初中數學教育
教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