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平
摘 要:《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研究》中提到:“在歷史課堂教學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開拓性思維,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真正興趣,不斷培養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和歷史使命感。”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再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新的教育模式不僅要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還要能夠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關鍵詞:初中歷史;高效課堂;方法研究
隨著現代教育的不斷發展,人們也越來越意識到一個有效的教育方法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歷史作為一門文化性學科,不僅包含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的教學,同時還包括了世界歷史文化的教學。學好歷史不僅可以開闊視野,還可以對中華文化有個很好的傳承。對于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剛升入初中的初一學生來說,歷史是一門陌生的學科。如何讓學生盡快地接受這門學科,并且愛上這門學科就需要老師在教學方面多下些工夫。
一、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知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教育過程是一個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的統一。和諧的課堂氛圍就是在營造一個良好情感的過程。一堂課在講學過程中,學生感到輕松快樂,接受起知識來就沒有那么被動,同樣是一堂課,如果在劍拔弩張中度過,學生的心情不好,更不要再談學習效果了。在這種氛圍里待的時間長了,就會失去學習歷史的興趣。想要使課堂氣氛變得和諧輕松,首先要求老師要對學生有足夠的愛心。馬克思曾說過:“只能用愛來交換愛,只能用信任來交換信任。”在教學中老師對學生充滿愛,學生自然可以體會到,而學生需要的也是一個有愛的老師。其次就需要老師對學生尊重。尊重是相互的,老師尊重學生,學生自然就會尊重老師。尊重學生指的是相信學生的能力,肯定他們的思維思考方式,把他們當作一個有思想、有個性的人來看。他們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組成者,沒有了學生,老師的教育就無從談起。所以作為老師要學會尊重每一位學生,將心比心,老師尊重學生,同樣會換來學生尊重老師。在一個相互尊重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教學,學習效率肯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二、活用教材,使枯燥的內容形象化
客觀地來說,歷史教學與生活實際所關聯的并不是很多,我們學到的內容也都是發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學生想要掌握歷史知識,多數情況下只能靠死記硬背。但是死記硬背這種方式效率實在是太低,有的學生甚至會因為背這些枯燥的知識點而選擇放棄。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就要將課本中的內容形象化,使學生理解起來更加容易。例如《開元盛世》這一課。在隋唐時期出現了很多詩人,在語文學習中也經常會接觸到這些詩人寫的古詩詞。在講這堂課的時候就可以結合古詩詞進行教學。古詩中有這樣一首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很顯然這首詩描寫了開元盛世的繁盛景象。因此,在講到《開元盛世》這一課的時候,我先提到了這首詩。學生通過這首詩的描寫,更加能夠聯想到當時的唐朝是多么繁盛。同時從這首詩中引發出更多的東西,為什么唐朝可以做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是因為當時水利設施的改進,為什么會修建水利設施,是因為當時的執政者廉潔開明。很簡單的一首詩,但是只要老師能夠教會學生如何結合一首詩探索延伸到更多的東西,學生也就能做到舉一反三,從小事件中聯系延伸大事件,使教材中提到的內容不再枯燥。
三、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課堂講學不再單調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讓學生體驗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中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興趣的重要條件。”而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就是要學生能夠充分參與到學習中。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與學生之間很少進行情感交流,在課堂上最常見的互動就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這樣的教學模式學生并沒有充分參與其中,自然就收效甚微。現代化的教育手段不再緊緊局限于課堂上,老師可以用多媒體針對一個知識點播放一段小視頻,使學生更加形象化地記憶。在講授《開國大典》時,我就將當時留傳下來的視頻資料在課堂上播放給學生看,使他們感受到當時那種激動人心的時刻。當他們被當時的視頻所震撼的時候再趁熱打鐵地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情緒就會變得更加高漲。
四、重視歷史這門學科
在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會認為歷史這門學科并不是很重要,學了對以后的生活又不會有太大的幫助,因此,更愿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主要學科上。事實上歷史也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唐太宗曾經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在生活中不管是治國方針還是起居禮儀都有這歷史的影子。正確地面對歷史這門學科可以使學生在日后乃至在社會生存上都受益匪淺。由此可見,想要學生學好歷史,就一定先要學生重視歷史這門學科。
參考文獻:
[1]邢開亮.基于新課程理念的初中歷史教學創新探討[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48-49.
[2]符開展.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改革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6(3):43-44.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