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虎
摘 要: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如何實現教學的高效化是眾多數學教師思考和研討的一個重要課題。在新課程教學任務要求下,教師普遍感覺壓力大、實踐難,一方面要完成傳授知識的工作任務,另一方面還要從根本上改變教學理念以適應新的教學需求。實踐高效的教學策略已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詞:實踐;數學;高效;教學策略
實踐初中數學教學的高效化,教師首先要吃透理論,通過學習、研究、實踐逐步形成高效的教學理念并搭建起自己的高效教學策略。
以自己的教學經驗,我將高效教學策略架構概括為:一化(生活化)、兩動(主動、互動)、三能力(創新、思維、反思)。一化,是指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兩動,是指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師生的教學互動;三能力,是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思維能力和反思能力。
一、數學生活化和生活數學化
初中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指課堂學習內容和教學過程的生活化,即生活化的數學,二是學生課下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即數學的生活化。
如,“相交線與平行線”這一課,我不是單一地采用在黑板上畫線的方法講授這個知識,而是先讓學生動腦從自身的生活經驗中找到平行線和相交線,還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立交橋和鐵路轉運中心的俯視圖,這兩個圖上平行和相交的線條非常豐富,而且生活化特征也明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加深了學生對這個知識的消化理解,還讓學生用切身體驗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個理念,體會數學的實用性價值。
二、讓學生主動學習
只有主人意識存在,人才能主動去做“自己”的事情。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數學教師一般情況下都是在課堂上慷慨激昂地講,學生在下面迷迷糊糊地聽,學習效率得不到有效提升,這是舊的教學模式的通病。
數學教師通過對學生的細致了解,可以讓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反思自己的教學做到查漏補缺,以此提高教學質量。這種教學理念是建立在教師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主體地位的理念上的。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做的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的平等交流,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產生學習的主體意識。
三、真誠的師生互動
在數學上建立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應該重視與學生進行情感上、生活上的交流和互動,從而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氣氛。教師放下架子,多關心、幫助學生,跟他們成為知心朋友。
教師的工作不應止于課堂,課余時間也應盡量多地與學生聊天、交流,讓學生覺得老師是真心與他們交流、做朋友,真心為他們的學習操心。讓學生在心底里感到老師時刻為他們著想。教師與學生感情融洽了,即使教師有時會懲罰學生,只要學生喜歡老師,他們就很少會產生逆反心理。
如,“平面直角坐標系”這一課,我就加強了互動環節,我和學生將學校的平面圖掛在黑板上,然后師生輪流出題,比比誰的定位快又準,“體育室在哪?”“國旗的坐標?”……教師考學生,學生“為難”教師,師生關系輕松愉快,教學效率也高。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創新意識教育在學校中得到普及推廣。而數學的學習過程以及學習數學的思維方式都更需要學生有更強的創新思維能力。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打破固定的數學思維模式,從課堂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和疑問,放開思想通過多種角度來嘗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讓學生養成敢于挑戰、敢于嘗試的學習精神是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強化的。鼓勵學生在學習上進行開放式交流,這非常有利于學生拓展思維空間。
還如上面那一課,講到坐標知識的應用時,我沒有向學生舉例說明,而是讓學生分組來研究坐標在生活中如何運用,學生因為教師沒有給定框架,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有學生將坐標用來定位星星,我告訴他們將來學到三維坐標時會更適合,但我還是對他們的創新思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五、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由于數學學科邏輯性強的特點,教師要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并培養用數學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的能力。
數學學習最基本的三種數學思維方式是聯想思維、創新思維、發散思維。幫助初中學生構建和把握數學思維能力,無論是對教師的教學效率還是對學生的學習效率,作用都是非常顯著的。
如,“軸對稱”這一知識點,我就與學生進行了思維接龍,讓學生充分動腦筋,天馬行空地尋找盡可能多的對稱圖形。如,我說“蝴蝶”,學生從蝴蝶的特征想到了飛行的動物,于是說“鳥”,又有學生從動物特征想到了海洋動物“魚”,又有學生從魚想到了吃,于是說“盤子”……
此外,教師還應培養學生對知識進行總結、反思的習慣和能力,養成勤分析、善反思、會總結的好習慣。總之,初中數學教學要想實現高效化,對教學策略進行深入研討并精心設計是教師要做的基礎工作,也是必要內容,沒有科學的教學策略,高效化教學目標的實現是不太可能的。
參考文獻:
[1]鄧宗友.淺探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的有效方法[J].數理化解題研究(初中版),2016(10):41.
[2]張芝艷.初中數學教學的幾點心得體會[J].考試周刊,2016(23):6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