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潔波
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探索寫作教學的出路,走出寫作教學的困境,是值得中學語文教師研究的問題。寫作的關鍵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挖掘現代名家名篇的寫作技巧,汲取其精華,盡量為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創造條件,讓師生都能從寫作的苦惱中走出來。
關鍵詞:模仿;挖掘;借鑒;獨創
縱觀我省近幾年的中考作文,寫作要求都明確規定寫“記敘
文”,但當前學生在寫記敘文時,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平鋪直敘,沒有波瀾,沒有懸念,沒有回味;二是胡編亂造,情節缺少合理性,更難覓真摯感人的感情。而現在中學語文作文教學的現狀是:為了學生寫好作文而單純訓練其寫作文;枯燥乏味地教給學生寫作方法、技巧;作文評講時只重視指出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問題,忽視了對這些問題的有效指導。
對于上述現狀,筆者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通過實踐,認為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巧用經典文章,構建寫作常識
學生的習作也可能經歷模仿、借鑒、獨創三個過程。模仿什么?當然是模仿怎么寫?,F在有一些老師認為中考沒有考課內現代文,這些文章可講可不講。我認為,這些想法大錯特錯,課本的絕大多數文章,都可以成為學生作文的范本。那么,要讓學生寫好作文,首先要對學生講清楚各種文體的特點,比如什么是記敘文:記敘文是以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為主的一種文體。它是寫作訓練中最基本的一種。一般說來,它大致分為
三類:
一是以記人為主的記敘文,即以人物為中心組織材料,圍繞這個人物可以寫一件事,也可以寫幾件事。如魯迅的《孔乙己》,就是圍繞孔乙己寫幾件事。
二是以寫事為主的記敘文,即以事件為中心組織材料,圍繞中心事件可以寫一個人,也可以寫幾個人。如冰心的《憶讀書》、魯迅的《故鄉》。
三是以寫景狀物為主的記敘文。如朱自清的《春》。
以上列舉篇篇都是經典。經典在文章技法方面,肯定能發揮重要的作用。所以我把寫作滲透到閱讀中,還是以《孔乙己》為例,魯迅在塑造孔乙己時,分別通過精彩的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成功地凸顯了人物的特點。筆者在講解這篇文章時,引導學生找出文中描寫孔乙己外貌的句子,包括:剛到店里遭人取笑時的神態、動作、語言描寫句,被人揭開“撈不到半個秀才”的傷疤時的神態描寫句,最后一次到店時窮途末路的慘狀之句,反復品讀玩味,使學生認識到要想塑造一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必須抓住人物特點,采用不同的描寫手法。在此基礎上,我再讓學生尋找生活中類似“孔乙己”遭人取笑、奚落的人物,要求對他們進行觀察、描寫,以此實現描寫能力的遷移與運用。
二、回歸日常生活,挖掘作文源泉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闭^:“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蔽易寣W生回歸到日常生活中,挖掘作文之源。
我班學生來自農村,生活往往局限于從家到學校兩點一線之間,視野相對狹窄,普遍存在知識面窄、見解膚淺、語言蒼白無力等問題。
為了讓學生找到寫作的“潺潺活水”,我首先強調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我引導學生觀察家鄉這幾年發生的變化:各個村子建起了文化活動場所,農忙之余,不再聚集于麻將桌前,而是在綠樹掩映的石桌上下幾盤棋,侃幾回三國;老人們更可以在此或與曲友拉幾曲二胡,或含飴弄孫,盡享天倫之樂……又比如村子里實施的雨污分流工程,使昔日污水橫流的日子一去不復返……再
比如,我們還可以把目光向學校的“門房阿伯”這一類的“小人物”身上,他已經在我校兢兢業業工作了幾十年,他微駝的背影告訴了我們什么叫敬業,什么叫堅守……
其次,我與學生共討使素材鮮活起來的方法。我特意讓學生把“門房阿伯”作為觀察對象,并建議他們首先從視覺入手,細察他的外貌,具體包括相貌、神情、身材、動作、語言,再根據平時他的言行揣摩他的心理。通過這樣的實踐,學生明白了語言描寫要符合人物身份、職業、具體場合;肖像描寫要抓住特點,反映人物個性……最后,我提醒學生對素材的積累,所以我讓學生盡量養成隨看隨想隨記的習慣。學生在平時就積累了很多素材,有了“米”,離“巧婦”就不遠了!
三、重視名篇品讀,豐厚作文底蘊
閱讀是積累寫作素材、豐富作文語言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我向學生推薦了文學名著、現當代名家作品等。
大綱推薦了十二部中外名著,考慮到有些農村孩子沒條件閱讀那么多課外書,我就幫他們查找資料,把這些名著的經典片段打印出來,如《水滸傳》中的智取生辰綱,讓學生看完后思考討論:為什么這些情節如此生動形象?為什么人物如此鮮活立體?為什么語言如此酣暢有味?這些問題,引領學生對作品進行了一次“深閱讀”,使他們在構思情節、塑造形象、語言表達方面有了更深一步的領悟。
現當代的名家名篇也是我們經典文章品讀環節的一道大菜。如畢淑敏的《翻漿的心》,我把內容印發給學生,并配有閱讀圖示、閱讀視點、寫作仿點,讓學生在全方位閱讀的同時,拓展自己的寫作思路。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我還設計讓學生對文中某些情節進行合理想象的環節。例如《翻漿的心》一文,如果沒有設置懸念,“我”一早就知道這青年在把我的提包牢牢地固定在大箱的木條上,效果會怎樣?如果中間“我”和司機沒有捉弄這位青年,這位青年會有怎樣的表現?這樣的想象訓練使學生明白了巧妙安排情節對一篇文章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品讀名篇美文,使學生的作文語言更靈動、更有底蘊,主題也有了一定的深度與厚度。
總而言之,我認為要寫出一篇好的作文,必須讓學生樹立大語文的觀念,事事皆可作文,時時都有作文,只要成為生活的有心人,入文素材信手拈來;通過廣泛而精細的閱讀,厚積薄發,真正做到出口成章,妙筆生花。
參考文獻:
孫博英.淺談作文模仿與創新[J].語文周刊(初中教研版),2011(20).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