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永康
摘 要:簡述科學家的故事,引發學生對細胞器的探究欲望;制作細胞器結構模型和表演匯報分泌蛋白質的形成過程,以及使用肢體語言表示細胞器的結構,培養學生關注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認同細胞器與細胞之間及部分與整體之間的統一性。
關鍵詞:細胞器;分工合作;探究;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三章第2節的內容,是高中生物考查的重點內容,為前面學的蛋白質的合成,后面學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細胞的增殖及能量的供應和利用,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從系統的角度認識細胞器,認識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及分工合作,認識細胞的生命活動是各種細胞器分工合作,協調配合共同完成的。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簡述科學家的故事,引發學生對細胞器的探究欲望;識別細胞器的結構;能夠比較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應用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設計分泌蛋白的形成過程。
2.能力目標
制作細胞器結構模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運用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表演匯報分泌蛋白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技巧;使用肢體語言表示細胞器的結構,培養學生多種思維方式和模仿能力;使學生對細胞器結構再認識,從而更加理解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參與分泌蛋白形成過程的表演匯報,養成團結合作的良好習慣;關注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認同細胞器與細胞之間及部分與整體之間的統一性。
三、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制作細胞器結構模型的彩色橡皮泥;學生準備好表演匯報。
1.簡述科學家的故事,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美國科學家克勞德在細胞學說創立100年之后對細胞內部的組分進行了探索,當時還受到許多人的冷嘲熱諷,說是把好好的細胞弄碎是毫無意義的,但克勞德堅信,要深入了解細胞的秘密,就必須將細胞內的組分分離出來,經過艱苦的努力,終于摸索出采用不同的轉速對破碎的細胞進行離心的方法,將細胞內的不同組分分開。比利時科學家德迪夫發現一種酶存在于細胞內的某個“容器”中,當“容器”破裂后,里面的酶就釋放出來。不久其他科學家用電子顯微鏡和細胞化學方法,證明了德迪夫的發現。1956年,科學家正式將這種新發現的細胞器命名為溶酶體。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科學家研究細胞器的過程和方法,強調科學家鍥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和技術的進步在科學研究中的
作用。
2.制作細胞器結構模型
在教師指導下,學生根據各種細胞器的結構特點,用彩色橡皮泥制作細胞器結構模型。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對細胞器的結構認識更清楚,從而更加理解細胞器的功能。
3.表演匯報:分泌蛋白質的形成過程
學生依次上臺表演。第1個學生上臺表演線粒體,手中拿著自己用紫色橡皮泥制作的線粒體,做一個搞笑的動作,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第2個學生上臺表演葉綠體,手中拿著自己用綠色橡皮泥制作的葉綠體,做一個搞笑的動作,說出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依次類推,由8個學生完成8種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的表演。(以下用細胞器名稱代替表演者,即核糖體代替表演核糖體的學生。)接著核糖體靠近內質網,表演附著核糖體;核糖體做一個搞笑的動作,從衣服里拿出兩條多肽鏈,傳遞給內質網;內質網笑瞇瞇地說:“來,我給你一個傳家寶”,于是把兩條多肽鏈連接上了“-S-S-”,完成了蛋白質粗加工的表演;內質網有點羞澀的把粗加工的蛋白質傳遞給高爾基體;高爾基體自以為是,哈哈大笑地說:“內質網啊,內質網,你的傳家寶也要我來把把脈”,于是把粗加工的蛋白質東整西整地“加工”了一番,像變魔術似的,高爾基體雖然自信,但還是不時向線粒體要求能量供應,即完成了蛋白質精加工的表演。
設計意圖: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技巧
4.使用肢體語言表示細胞器的結構
分組進行,每組抽一人用肢體語言表示細胞器的結構,由同組的其他成員猜是什么細胞器,每組分四次完成任意四種細胞器(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的結構的表演,最后看哪組準確率最高獲勝。
設計意圖:使用肢體語言表示細胞器的結構,鍛煉學生多種思維方式和模仿能力;通過分組培養學生團結進取的精神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從而加深對細胞器結構和功能的掌握。
四、教學反思
本節教學中,運用了科學家的故事開頭,直截了當引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使用橡皮泥制作細胞器結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表演匯報分泌蛋白質的形成過程,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表演技巧。使用肢體語言表示細胞器的結構,培養學生多種思維方式和模仿能力;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加深對細胞器結構和功能的理解與掌握。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關注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認同細胞器與細胞之間及部分與整體之間的統一性,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