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明
摘 要:地理是一門實際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它不僅在學生的高中學習生涯中占據重要地位,在日常生活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學習的目的在于實踐,但是根據目前情況而言,高中地理教學與學習的重心都傾向于應付考試,尤其是高三“本末倒置”的現象十分嚴重。主要就如何創新地理課堂教學,幫助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探索。
關鍵詞:創新;高中地理;教學
目前的高中地理課堂依然如千年前杏壇講學,老師在講臺上講授知識,學生只需在下邊聽著做筆記即可。雖然“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有一定的優點,但是它早已不能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時
代,急需新的課堂教學方式彌補它的不足。由此推動了教學方式的變革,創新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可以簡要歸納為“三化一轉”。
一、課堂教學動態化
課堂教學動態化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多媒體動態化、課堂形式動態化、師生交流動態化。
1.多媒體動態化
目前高中多媒體教學設施已經普遍化,但是許多老師不愿意去用它,因為需要提前準備電子教學資料,加重了備課負擔。這一
點我們不難理解,但是現在很多學習網站上都有關于各版高中地理教材相關的教學課件,只要內容無誤與教學內容相吻合,地理老師完全可以從網站中下載一些電子資料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實現多媒體動態化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2.課堂形式動態化
傳統的課堂形式無非就是劃分小組學習這一種形式,課堂形式動態化的目的就在于打破常規,創造新的課堂形式。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學的課堂流動性很強,學生有自由選擇課堂的權利,假如覺得這位老師講課方式自己無法接受那么可以申請換課,換句話說等同于換一個適合自己的老師。那么這種課堂模式是不是也可以運用到高中教學中?再說一個更加現實的例子,既然是劃分小組學習,老師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新,比如不固定課堂座位,學生自由選座。當然這兩個課堂形式想要在全國高中實行還是存在困難的,但是老師可以在自己的權利范圍內進行創新改革。
3.師生交流動態化
“填鴨式”教學的缺點就在于缺乏必要和有效的師生交流,課堂上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邊埋頭苦學。課堂下,學生忙于完成作業,有問題怯于去辦公室向老師詢問。這樣就導致了一種結果,老師與學生的交流僅僅通過無聲的作業本與考試卷來傳遞信息,師生之間產生嚴重的距離感與陌生感。師生交流動態化的目的就在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課上課下老師與學生盡量面對面交流溝通,才能有效提高老師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
二、課堂教學實踐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地理教學亦是如此。地球、赤
道、南北極等地理名詞學生都很熟悉,但是因為沒有接觸過,所以它們只能是學生腦海中一個抽象的名詞。學生無論是在地理課程學習中還是考試中,僅憑背誦記憶的理論知識難以獲得進步。
課堂教學實踐化,換句話說就是將知識付諸于實踐中。舉一個簡單的實例,地理課堂必然少不了對地球的研究,地球儀是必備的教學工具。但是與一個班級相比,老師手中的地球儀再大又能有多大,教室后排的學生基本上看不到地球儀上邊的圖案。解
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不是讓學生每人買一個,而是讓他們自己做一個地球儀。學生在制作地球儀的過程中,既可以提高動手實踐能力,還可以強化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達到一箭雙雕的
效果。
三、地理知識生活化
學習知識的目的在于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對人們的生活進行指導。反過來講,知識又是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引導學生將生活中所觀察到的現象聯系到地理課堂教學實踐中,是老師的一個重大任務。
地理本身就是一門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老師要培養的不是只會讀書的學生,聰明的學生也不是只會紙上談兵,將地
理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是最好的地理課堂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
四、角色轉變
在課堂上老師與學生可以有多重身份,不同的角色起著不同的作用。老師是課堂的掌控者與引導者,學生是課堂的傾聽者與學習者,這是多年來不變的規則。創新就是要打破傳統,師生之間互換角色,三尺講臺不再是老師的專屬領地,它也可以成為學生大放光彩的舞臺。
師生轉換角色有許多亮點。從教師方面來講,有助于減輕老師的教學壓力,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短暫的休息。當然,并不是說讓老師坐在講臺下聽學生講課就無事可做了,老師此時的任務是記錄學生在講解的時候有哪些知識點講得好,哪些講得有誤,并及時鼓勵與指正。從學生層面來講,第一,可以增強學生的勇氣,鍛煉學生的口才;第二,因為上臺講課必然要有充足的準備,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預習復習的好習慣。地理知識十分瑣碎,需要記憶的東西又多,因此讓學生講課十分有利于學生地理課程的
學習。
“三化一轉”地理課堂教學方式是由多年高中地理教學經驗反思總結得出來的結論,有一定的實際教育意義,但不具備普遍性。每位高中地理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習慣。總之,我們應該努力實踐,積極應對課堂教學中的一切問題,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同時幫助學生為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編輯 任 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