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長偉+史可卿
摘 要:《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倡以人為本,尊重個性發展,講究科學態度。如何全面客觀地收集信息,根據數據和事實對學生綜合素質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通過建立網絡信息平臺,可以化解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這個難題,使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精彩紛呈。
關鍵詞:教育改革;綜合評價;信息平臺;網絡
人們一直認為信息技術只是一個工具、一個手段,但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的影響。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日漸成熟,創建完整和先進的網絡已成為衡量學校教學、教研、管理和溝通等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是溝通學校與外界的窗口,利用它既可以從校外獲取各種信息,也可以向外發布各種信息。就我國目前推進的中小學生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如何全面客觀地收集信息,根據數據和事實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筆者認為,基于網絡技術,利用好學校互聯網資源,創建學生綜合評價改革信息平臺,也可以使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精彩紛呈。
傳統的學生綜合素質紙質評價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如果要查看每個學生的檔案時,就需一頁頁、一份份翻閱,費時費力,很難保證準確;很多學生綜合素質紙質評價,學校以一好代替全好,以一次評價代替一年、三年評價,只是把學生的精彩裝在檔案袋,沒有及時反饋,公示范圍有限,致使評價的內化激勵外化榜樣功能無法體現……基于上述原因,如果學校利用網絡資源,創建好信息平臺,借助“云存儲”,將學生所有的學習過程都記錄下來并保存在“云”中,一方面可以作為學生成長的電子檔案袋,在對學生綜合評價時,作為客觀的評價資料;另一方面,借助信息平臺,讓計算機系統自動分析學生的大量數據,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智能化的幫助。
傳統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主要是檢查和評比,因此關注評價結果的科學性、準確性、公正性和客觀性,被視之為評價的生命。為了保證這種準確、公正和客觀,人們要求評價者做到價值中立,運用各種標準的評價工具進行客觀的評判;拒絕被評價者對評價的介入,不允許被評價者之間相互交流探討,反對被評價者與評價者之間的溝通與協商,使評價變為了一個機械、死板、對立的過程。在這樣的評價過程中,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基本上沒有形成學生、教師、家長、管理者共同參與、交互作用的評價模式,忽視了評價主體多元、多向的價值,尤其忽視了自我評價的價值。學生極容易對評價活動和結果產生對立、反感、抵觸情緒,非常不利于評價結論的反饋、認同,更談不上根據評價結果實施改進。學生綜合評價改革信息平臺的建設,給學生提供記錄自己成長的“電子日記本”,學生將自己在生活中有意義的事件記錄下來,不僅能夠充分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包括學生的自我評價、最佳作品、社會實踐、社會公益活動、文體記錄、老師同學的客觀評價),而且還能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從而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不斷形成完善自我的能力。開放信息平臺,讓同學、老師、家長和社會人士參與監督、共同見證,確保學生成長記錄的真實性。學生也可通過查詢其他同學的“電子日記本”獲得啟發,學會反思,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學生綜合評價改革信息平臺的建設,可以減輕學校和老師的壓力,通過網絡技術加強監督,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結果進行公示,公示時間更長,公示范圍更廣,能有力提升“評價”透明度,確保評價客觀公平公正。
學生綜合評價改革信息平臺的建設,可以通過對不同人員設置不同的角色,根據實際情況給不同人員分配對應的權限,不同人員通過各自的密碼進行獨立評價,這使評價者免受外界干擾,既保證評價數據的客觀性,又提高了測評數據的真實性,更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未來教育的評價方式會更科學,更智能化。
參考文獻:
[1]王景英.教育評價理論與實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0).
[2]蔡淑芳.學生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2(24).
[3]王玲坤.如何將中學生素質評價落到實處[J].學周刊,2012(41).
[4]林瑋.教育評價“以生為本”才能“促生發展”[J].才智,2004(1):104.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